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杂感随笔
最好的艺术在生活
2014-12-24 15:25:52
杭州网 时评

    只有意识到自身文化长处,才能生成与成熟文化相称的典雅气质。充满信心地审视传统,满怀热情地关注日常生活,正是最可宝贵的艺术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西晋富豪斗富的故事。石崇用铁如意打碎了王恺的珊瑚树,对王恺的痛惜不屑一顾,随即拿出更大、更漂亮的珊瑚树补偿给他。在石崇眼里,漂亮的珊瑚树不过是财富的另一种形态,当他“有钱、任性”地挥起铁如意时,丝毫没有看到珊瑚树给人带来的艺术美感。

    的确,如果对财富的占有欲遮蔽了眼界与心灵,那些以美之名出现的艺术,难免会遭遇衣锦夜行、明珠投暗的命运。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把艺术品当作理财甚至炫富工具,把艺术视为纯粹消费的对象,消费快感取代了艺术享受。这让艺术品市场持续火爆的同时,也难免会引来浮躁之讥、泡沫之患。

    然而,近日的几条消息,却显示出一种可喜的回归。《人民政协报》和人民政协网联合评选“2014年中国艺术市场十大事件”,“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低谷”位居第一。保利和嘉德今年秋拍总成交额较各自今年春拍和去年秋拍均有下降,勾勒出中国艺术拍卖市场向低谷滑落的现实。而另据《江西日报》消息,当代艺术陶瓷市场销量下滑、价格趋稳。以往“一物难求”的“大师瓷”出现滞销,原先专注大师名家瓷的商家将目光瞄准学院派艺术家或有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遇冷,也正适合沉淀艺术创作的所思所得,让整个社会的审美心态迎来转型的契机。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将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期视为人的青春期。而当经济或文化都步入成熟期时,人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只有意识到自身文化长处,才能生成与成熟文化相称的典雅气质。否则,经济再发达,也可能只是塑造了一个无趣、肤浅的社会,最终被人们所遗忘。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在高大上的艺术品渐受冷落之时,一些艺术家把目光转向民间。艺术家吕胜中在陕西安塞偏僻山沟的窑洞里看到,老乡用身边的材料营造出了诗一样的生活,“暖瓶内胆的碎片、鸡蛋壳都成了艺术表现的材料,它们被用来像马赛克一样镶嵌在墙壁、灶台四周,组成各种花卉的图案”。舞蹈家杨丽萍近年来推广民间艺术时说:“民间的艺术可贵在哪里?不管是歌舞,还是生活,都非常艺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当前,国人在逐步走向成熟,对传统艺术精神亦有新认识。在质朴平淡的民间艺术中,传统艺术的情趣和真实生活交融在一起,活泼泼地闪烁着令中华儿女心驰神往的光彩。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美”,是艺术与“石崇心理”的切割,也是艺术的生活化转向。充满信心地审视传统,满怀热情地关注日常生活,用平常心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在寻找自我中让生活慢下来,正是最可宝贵的艺术。

来源:人民网    作者:胡一峰    编辑:李媛    
美好的书写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只有意识到自身文化长处,才能生成与成熟文化相称的典雅气质。充满信心地审视传统,满怀热情地关注日常生活,正是最可宝贵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