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杂感随笔
今天,我们需要“鹰式”批评?
2014-08-26 13:47:25
杭州网 时评

无组织、无语录、无棍子

肖鹰的文章不是大字报

日前,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所写的《“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刊发后引来一片争议。反对者称“批斗文风已在空间过时了”“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倒韩”和“文化批评不是大字报”等,概括说就是认为肖文充满了扣帽子、打棍子,以人身攻击的方式进行观念之争。

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尽管肖文的观点有可商榷处,尽管我也并不完全赞同他的意见,但他的文章绝不等同于大字报。

大字报是特定时期、尤其是“十年动乱”那不堪回首的时代的一种以把人整死、斗死为主要目的的形式。按照百度百科和相关解释,大字报是张贴于墙壁的大字书写的墙报,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流行于中国的舆论发表形式。一般来说,大字报先是以语录开篇(当然是择其所需),接着写一通形势大好,然后笔锋一转,抓住被征讨者的只言片语,或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再佐以“砸烂”、“横扫”等“革命”语言,随意上纲上线,任意口诛笔伐,欲置被征讨者于死地而后快为目的。从这些方面看,肖乃一介书生,并无强大组织后盾,更无语录开篇,无帽子、棍子乱飞,怎么能等同大字报呢?退一步说,认为肖的文章是大字报的人,是不是也在用大字报的帽子往肖鹰的头上戴呢?

四平八稳、抬轿子捧臭脚、讨好年轻人

当今文坛需要整治了

再看肖文的本体吧。肖文从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谈起,大致写了三个部分,一是《后会无期》:遮掩欲望的猥琐青春;二是“天才韩寒”:一个辍学生假造的文化骗局;三是“韩寒”: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这三部分有其对电影的感想,也有对其过去观点的综述,最后落笔在对当下韩寒现象的思考。

的确,这三部分的语言论述与我们习惯的四平八稳、圆润有余的风格不同,与我们习惯的评论者所谓冷静、公允不同,更与当下不少所谓评论家、文学家抬轿子、捧臭脚,无原则讨好年轻人不同。作者表达的爱恨情感十分强烈,强烈到让当下人难以理解:语言十分犀利,犀利到当下人难以接受。即使是这样,我们在文章的通篇也没有找到作者罗织罪名、无中生有、扣“反社会主义”“反党”“反国家”之类的大帽子,这又何来大字报之说?

从字面上看,如果说,很“装”,很“猥琐”、“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反智主义英雄”、“无底线迎合和刺激”、“恶俗市场趣味”、“20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极深的反智主义流毒”,等等,这些语言是大字报的语言,是扣帽子、打棍子的话,说实话,您还真没经历过十年动乱,不知道扣帽子、打棍子是什么滋味,那是一句话就要把你整死的年代啊。

至于文章最后一段,“着眼于反腐治国,‘假造天才作家韩寒’的最后查证,不仅将坐实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也当是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盖子的一个关键契机”——从反腐治国角度,治理文坛腐败,作为作者的一家之言,作为在思想解放的当下的一家之言也未尝不可,难道当今文坛还不够整治整治的吗?

感情真挚、观点明确、语言犀利、有理有据

肖鹰式批评的四个特点

既然不等同大字报,为什么一篇普通的文章,竟招来如大字报这样的“帽子”“棍子”呢?是什么触动了评论者们敏感的神经呢?我以为,多年来我们太习惯于水光溜滑的语言,太习惯于四面讨好的做人,太习惯于自我表扬式的批评,太习惯于沉闷与麻木的人生,故一篇普通的文化批评掀起了不小的涟漪。我很惊讶,我们的文坛有那么多是是非非,说丑闻,一点也不过。文化娱乐界各种黑幕不断,鲁奖风波又起,甚至维也纳金色大厅买观众的丑闻都没有引起批评家的激愤。郭敬明的《小时代》1、2、3那样恶俗的电影,也只有周黎明等少数评论家的批评,荧屏上充斥抗战烂剧和胡编乱造,评论界却到处是一片欢歌笑语,到处是一片赞美之声。我认为,当下真评论家几死,文艺批评几死,而肖鹰活着。因之,肖鹰式批评更显得鲜活,可贵。

想当年,在同一份报纸上,王朔批评金庸的小说,李建军批评王蒙的作品,其语言之尖刻和风格之锐利与肖文比有过之,但都没有引起过如此争议,今天为何如此呢?是我们的鉴赏水平一下子低下去了,还是什么原因?连我也不由得猜想反击者的初衷和幕后了。在金钱至上和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利益的当下,在许多方面还不规范的当下,郭敬明、韩寒之辈何以被如此热捧,常识是如何被违反的,我不得而知,于是猜想。当然,但愿这只是猜想。

概括说,肖鹰式批评有什么特点呢?一是感情真挚。不做作、不矫情、也不装,直抒胸臆、直来直去。二是观点明确。不绕弯子、不兜圈子,直奔主题,态度鲜明。三是语言犀利。爱恨情感用简明的语言直接表达,不用多高的学识都看得懂,尖锐的语言让人过目难忘。四是有理有据。不单纯是情感的宣泄,有自己的逻辑推理和是非判断,概念明确,说理充分。尽管该文也存在不足,如拿尚未凿实的韩寒让人代笔做论据似不妥,或可调整一下语言表述,但总体来讲,肖文论理是充分的,与大字报式的胡说八道、无中生有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我没有接触过肖鹰本人。有了解者告诉我,肖鹰为人的特点就是“六亲不认”,他有独立的学术人格,很难被利益集团收买。尽管他是清华美学教授,但美展、影展和各种所谓艺术作品发布会他几乎从不参加,不为各色人等捧场,不为小利失大义。这样坚持独立人格和学术品味追求的学者,这样关注现实生活和敢于针砭时弊的教授,当下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我们应对他保持必要的尊重。

肖鹰其文如其名,鹰也;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鹰,更需要肖鹰式的批评。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王旭明    编辑:李媛    
陪一处房子老去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既然不等同大字报,为什么一篇普通的文章,竟招来如大字报这样的“帽子”“棍子”呢?是什么触动了评论者们敏感的神经呢?我以为,多年来我们太习惯于水光溜滑的语言,太习惯于四面讨好的做人,太习惯于自我表扬式的批评,太习惯于沉闷与麻木的人生,故一篇普通的文化批评掀起了不小的涟漪。我很惊讶,我们的文坛有那么多是是非非,说丑闻,一点也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