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杂感随笔
好柴火
2014-07-28 09:53:31
杭州网 时评

武义城东二十里的明招山,位于武义与永康两县的交界地带。相传晋朝名士阮孚隐居于此,舍宅为寺,是为明招寺,山以寺名,名曰明招山。

如今的明招山,一年四季,浓荫蔽日。青山有幸,这里是南宋大儒吕祖谦埋骨之处。

想当初,宋室南渡,吕祖谦的曾祖父吕好问,仓皇南顾,在颠沛流离中死去,后来葬身明招山。

从此,吕好问;吕弸中、吕用中、吕忱中的“中”字行;吕大器、吕大麟等人的“大”字行;吕祖谦、吕祖俭的“祖”字行;吕乔年、吕延年的“年”字行,凡五代人的家族成员,悉数聚葬明招山。当然,也有少数“之”字行的第六代家族成员入葬,从南宋初到元代,墓地延续了一百五六十年。

这片江南罕见的家族墓地,当地俗称“三十六圹”,三十六座坟墓的意思。三十六,并非确数,只是极言坟墓之多。

父老相传,三十六圹,阴森森的,过去他们除非进山种地砍柴,几乎从来不到那边去。山上到底有多少坟茔,没人说得清。但是,他们异口同声,三十六圹中的某一圹,埋有一颗硕大的金脑袋,就看你运气好不好,找不找得到。

类似的传说到处有,只要有古墓的乡下,人们都说埋有纯金铸造的脑袋,好比荒郊野岭的寺庙遗址,总要搞出一二个花和尚的传说,才肯罢休。

我到明招山,当然不为了传说中的金脑袋。我只是想搞清楚,这里到底埋有多少墓,他们分别是谁,五代人的墓地如何规划,这个史上著名的“学术世家”打造这样的墓地,为什么?

回答这些问题,是并不容易。山上林木葱郁,茅草丛生,蔓草所掩的荒冢,毫无地面标识,没有三五年工夫,根本不可能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吕氏坟墓。明阮元声《宋东莱吕成公外录》所附“武义县十五都明招山吕氏世代坟图”,说共有“坟九十六处”,大概是可信的。

可惜,现在知道的坟茔,尚不及半数。这可是多年来,我们披荆斩棘的最大成果。

按南宋的书上说,自从阮孚隐居明招山,近处居民,多半姓阮,乃阮孚之後裔也。今天则一户阮氏人家也无,上陈村、下陈村,顾名思义,多数为陈姓居民。

我的房东,老陈,祖祖辈辈,居住在明招山附近的上陈村,见我愁眉苦脸,深表同情,说,主要是你来得不是时候,现在大家都烧煤气了,没人上山砍柴,想当年,满山遍野光秃秃,坟头多少,一目了然。

“是啊,剃得跟秃子似的,工作起来,是方便很多。”我说。

老陈说,我们这地方,山好水好柴火好,过去是出了名的。实不相瞒,我们家当年穷啊,二十岁分家时,连个锅盖都没有,生火做饭,也要等我大哥、二哥先用完,就这么一个锅盖,大家轮着用。

“反正我们这边不缺柴火,浪费点没啥。”我说话,从来阴阳怪气。

“你这话,有道理。当年,我们是穷,可是山好水好柴火好,田地离家门口又近,干田地活,生产队从来不用自带冷饭。为了热乎乎的大米饭,永康的女人都愿意嫁过来,我们这地方,过去从来没有打光棍的。”

我的女房东,项氏,永康人,在一旁忍不住插嘴,“吹,接着吹,嫁给你,这辈子就没享过一天清福,当年真是瞎了眼。”如今的永康是著名的“中国五金城”,大小企业,遍地开花,而这边,依然是一亩三分的好田地,漫山遍野的好柴火。

老陈看看我,嘿嘿。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郑嘉励    编辑:李媛    
金城小弄文艺潮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