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杂感随笔
金城小弄文艺潮
2014-07-23 11:30:44
杭州网 时评

三十年前杭州最热闹地段要数湖滨了,在延安路与平海路交界的东北角,原有一座金城饭店,为民国时期欧式建筑,像个公馆。沿台阶而上,有罗马柱的门厅面朝西开,对着延安路,顶部是二楼的阳台。建筑主体为两层楼,楼顶还有晒台。左右对称的南北面各有一个六角形的转角立面,四层。窗门的彩色玻璃让这座老建筑顿时富有了那个时代的优雅气质,如要拍小姐先生太太之类的电视剧,这里当是个上佳的取景场所。从前杭城冠以“饭店”之名的还有西湖、环湖、中华、群英、城站、江城等,特点是地段好,或临西湖,或近城站火车站,有的还设有食堂,方便顾客。金城饭店离西湖近,位置好,让当时偏远一点的旅馆、饭店很是羡慕。据说抗战时期,日军侵入杭城后,这里成了他们的军官俱乐部。

从1979年开始,我常在这个延安路与平海路的十字路口闲逛。

当时,隔壁的工艺美术门市部的一楼有报刊门市部和集邮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作中国文艺复兴的年代,那时在这个报刊门市部已能明显感受到文艺的新空气新变化。在这里可以见到许多“中国好杂志”在卖:《当代》《十月》《大众电影》《中国青年》《战地》《文汇》《知识就是力量》《地理知识》《连环画报》《美化生活》……当时的编辑水平颇高,杂志间透露着一股健康向上的力量。八开四版的《杭州日报》那时候卖几分钱一份,我除了拜读上面前辈们的文章外,还喜欢关注中缝的电影广告,那时候看电影好像并不如现在一般是一样侈奢的事。

当时的我当然还是囊中羞涩,对那些期刊大多只能饱个封面的眼福。记得1980年5月,对面德人里弄堂里在卖《电影画报》的创刊号,封面是演员张瑜,八角一本,这对我来说已属天价。没钱,我从头到尾只能怏怏地看着别人兴高采烈买了杂志欣然而去。那惆怅……前几年,同事从省图书馆假日书市里淘回一本送我,花五块钱。

记得应该是1983年夏天,《工农兵画报》的封底刊登了安格尔的人体油画《泉》,那天,报刊门市部里里外外排起了长队,大家前呼后拥,大有非要挤破柜台不可之势,谁都怕落到最后买不着了。

再说在“工美”和金城饭店之间的小弄堂,自1979年开始,这里就变成了小贩们贩卖期刊和邮票的场所。小贩蛮有经营头脑,一本杂志定价三角五分,小贩加价三角,你爱买不买,但很多时候都是马上卖掉了。卖邮票也一样花样繁多。多是外国邮票,我第一次在这里见到菱形、三角形等异形票,当然肯定有“花纸头(假票)”夹杂其间。小贩们神色淡定,全然没有了几年前的“文革”年代那些“投机倒把”小商贩的惊慌模样。因为喜欢,我也忍痛在小巷子里花大价钱买过《影剧艺术》等期刊,现在算是老收藏品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次走过这里,脑海里浮现的还是这个十字路口悠闲与平和的老味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焦俊    编辑:李媛    
元宝老街深几许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三十年前杭州最热闹地段要数湖滨了,在延安路与平海路交界的东北角,原有一座金城饭店,为民国时期欧式建筑,像个公馆。沿台阶而上,有罗马柱的门厅面朝西开,对着延安路,顶部是二楼的阳台。建筑主体为两层楼,楼顶还有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