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教育科技
人工智能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2023-11-16 17:34:49
杭州网 时评

近期,云栖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相继召开,一系列人工智能高科技产品进入公众视野。人们在感叹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担忧科技高速发展对就业市场造成的冲击。“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话题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人工智能(AI)旨在模拟人类智能和思维过程,模拟和实现人类的智力功能。不可否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AI替代人工”成为职场人甚至考生的担忧。今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报告《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文章揭示近年来劳动力需求变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反应愈加强烈,AI替代销售、财务、软件、翻译、行政等人工岗位趋势初显。

现在无论是文学创作、作品翻译、服装设计、绘画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工作,还是人机互动、商贸物流、教育教培等建立在交流互动中的领域,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了AI数字人直播的加持,品牌方每个月只需投入数千元,就可以拥有一个可永久工作的主播;服装设计AI大模型,可以实现40秒出图、3小时制版、72小时制作样衣;2017年,阿尔法狗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冠军柯洁;科幻作家肯·麦克劳德提及,他曾读过一本科幻小说,小说中每句话都能让AI产生一幅图画,这些画还有不同的风格,“这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威胁”。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只是生产力,如何使用取决于技术的掌握者。使用得当,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可以发挥巨大推动力,前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大踏步前进就是很好的佐证。但同时,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个人隐私的泄露等技术“副作用”,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技术这匹飞速奔跑的“野马”则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治理技术“副作用”,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好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的规范管理工作。一方面,技术伦理规范和技术立法工作迫在眉睫。在人工智能科幻作品《造神年代》作者严曦看来,AI伦理更应该关注开发者们的道德观和伦理问题,而不是AI技术本身。技术没有伦理,但是技术研发者和使用者却需要受到伦理的约束。“个人隐私透明化”“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范围泛化”等技术“副作用”需要伦理和法律的“药方”方能“药到病除”。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需要积极作为,优化和改善职业技能和教育培训体系,消除“数字鸿沟”,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也无须过度忧心“AI替代人工”时代的到来。新的技术让机器在某些领域代替了人工,但新的技术也会催生出无数新岗位和新人才。马车夫失业的同时,汽车司机、维修工、生产工等各种新职业应运而生。作为个人,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积极拥抱、学习、掌握数字技术等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加持下,推动整个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借用苹果CEO蒂姆•库克一句话,“我不担心电脑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忧人们像电脑一样思考,缺少激情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只要人类还保持着激情、创造力、主动性、伦理价值观念等品质,就无须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更好服务人类社会。

来源:杭州网    作者:大慈岩镇韩冰    编辑:郑秋青    
夜校热潮再起启示录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