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杭媒评集
101岁:活成文化
2022-09-06 15:41:15
杭州网 时评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的鄂温克族老人玛丽亚·索,于8月20日仙逝,享年101岁。

玛丽亚·索是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荣获茅盾文学奖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女主角的原型。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正源,中俄界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如今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人口有3万多人。

玛丽亚·索带领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是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微型族群。他们善良淳朴,热爱林海雪原,安居于大兴安岭的大自然深处,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玛丽亚·索生于1921年。她是鄂温克驯鹿人的精神支柱,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今称玛丽亚·索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这当然是民间的说法,因为氏族“酋长”制早已被废除,现在叫“女酋长”可谓是一种尊称。

鄂温克的文化,是勤劳聪慧的鄂温克人在漫长历史中创造的,其最重要的就是“驯鹿文化”与“狩猎文化”。

“驯鹿文化”是鄂温克文化的精魂。“鄂温克驯鹿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丽亚·索说:“驯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非常爱它们。”驯鹿性情温顺,被誉为“林海之舟”,像马可骑人、骆驼可载物,是鄂温克猎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珍稀的驯鹿,早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截至2021年,使鹿部落211人,饲养驯鹿1200余头。过去是驯鹿很珍稀,现在是人比鹿还少,同样很珍稀。在该乡有驯鹿文化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使鹿鄂温克人的一扇窗口。

保护自然和保护文化,有时候是一对矛盾。下山定居,人方便了,鹿不方便了。替别人做选择,可能是一种错误。“山养鹿,鹿养我,我不下山。”玛丽亚·索的一生其实都已融入山林:“我不愿意睡在没有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当地禁止狩猎,“狩猎文化”淡出了现实,隐入了历史。玛丽亚·索心心念念的,就是驯鹿与狩猎。玛丽亚·索这样倾诉:“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猎枪,没有放驯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梦都在哭!”这句话成了传播广泛的名言。

对独具魅力的“驯鹿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保护,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鄂温克这个民族的人数很少,但是艺术家的比例很大,有很多诗人、画家、作家、歌手……这是特有的民族气质孕育出来的。鄂温克族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除了鄂温克驯鹿习俗,还有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鄂温克族叙事民歌、鄂温克族民间故事等。

7年前, 94岁的玛丽亚·索应邀参加了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她还带着一头自己饲养的驯鹿而来,她用鄂温克方言演唱了民歌《古佳耶》,声音之美好,震撼人心。唱完后,玛丽亚·索露出了害羞的笑容。

笑容,是“心里乐了,就从脸上溢出”;歌声,是“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

“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民族特质,都在使鹿部落人身上得以体现——坚韧,悲悯,宽宏,聪慧……”101岁辞世、已活成文化的玛丽亚·索,正是这些优秀特质的集中体现者。

民族的,亦是世界的。


来源:杭州日报—杭州网    作者:徐迅雷    编辑:郑秋青    
观影消费券让电影市场“火起来”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民族的,亦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