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知识无价,坚持可贵
2021-04-21 17:19:51
杭州网 时评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近日,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频频登上热搜,在各大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在致谢中,作者回顾了艰难坎坷的求学之路,网友纷纷为之感动。

在许多论文的致谢中,我们通常会感谢师长的教育,感谢朋友的鼓励,感谢亲人的陪伴,这当然很是应该,正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学业。但有时,还应该感谢始终坚持的自己,感谢提供保障的国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感谢让自己的精神更为强大的这段经历。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感谢自己的坚持和勇敢,在面对种种困难时没有选择放弃。相较于本科和硕士阶段,博士的压力是倍增的,年近三十却仍没有成家立业,期望太高而却难以在学术道路上有所成就,同龄人都已事业有成但自己却前途未卜,更别提亲友离去、经济拮据等困苦。相较于“社会人”的无奈,“象牙塔”中的世界有时并没有轻松多少,孤独、焦虑和压力常常是博士生活中的高频词。而黄国平博士的努力与坚持,不仅照亮自己的前行路,成功从家徒四壁的山坳坳里走出,更成为激励同行者、后来人的一缕微光,让众多寒门学子有了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感谢国家的重视和帮助,在面对种种艰难时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保障和动力。“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曾道尽自己求学的艰难与不易。比之古时学子,我们更要致谢所生活的时代和国家。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比以往更加方便容易;正是因为国家的保障支持,才有了我们每个人尽可能受教育的机会;正因为有义务教育、奖助学金、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才尽可能地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才让更多学子免于陷入困境。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抗争和奋斗精神的共鸣,是对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这种可贵民族精神的赞美。“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黄国平博士的话语简单却又力量,深处困境,却仍然能够秉持信念。这种简单却有力量的信念,在于他相信学习能够改变命运、更能够有益世界,在于相信国家与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对于人才的渴望,在于相信坚持才有希望,奋斗才有明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努力成为“真君子”。而寒门学子的奋斗历程,正是如今对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备受重视的当下,我们更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重视知识的可贵,摆脱“丧文化”“学习无用”等消极思想,从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努力让自己成人成才,有所贡献,不虚此生。

来源:杭州网    作者:封洁    编辑:郑秋青    
“4·19”讲话五周年 网信为民初心不变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在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备受重视的当下,我们更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重视知识的可贵,摆脱“丧文化”“学习无用”等消极思想,从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努力让自己成人成才,有所贡献,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