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教育科技
算法与选择——读富拉克林•福尔《Facebook与自由之战》
2020-05-19 15:02:22
杭州网 时评

移动互联网时代,算法已无处不在。所谓算法,用最通俗的话来说,算法就是网络时代计算机运行的过程。大数据时代,算法为王。算法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参数与目标,构建着不同的互联网帝国。算法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但美国作家富拉克林·福尔(Franklin Foer)在《Facebook与自由之战》(Facebook’s war on free will How technology is making our  minds redundant)一书中认为,算法本身从来都不是中立的,算法的背后,是市场主体追求商业利益的产物,也是各种团体为达到各自利益的需求而设计架构的产物。

因为算法制订者们的逐利性,越来越多的弊端显现出来,而我们大部分用户,对于算法的“侵蚀损害”并不敏感,往往还乐在其中。作为个体的用户,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

趋势:算法的影响未来将继续扩展

算法能迅猛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不得不说它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方面,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力、提升了工作效率,现已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算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量数据,激发科技上的突破,也会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便利、提升效率,人类和信息因而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具体来说,算法的各种形态会在网络化的管理框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增加国际商业交易,减少贫困地区的数量;提升人们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减少人们做决定和进行日常活动时的不便之处;修改错误;减少交通事故,节省时间;减少污染、提升健康水平、减少经济浪费;让信息获取的机会平等化;提升新闻、服务和广告的定向传输水平等等。

正如福尔在《Facebook与自由意志之战》书中所说,算法已经取代了许多曾经由人类承担的官僚主义和文书工作,它们将很快开始取代更具创造性的任务。

算法是一种未来趋势,算法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促使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如何做出合理的选择,以严谨分析和周密设计为基础、以数据驱动的解决方式会弥补人类判断力的缺陷。其次,算法能提升事物的连通性,网络化的通讯会扩大算法的影响力,使得很多领域的准确度将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窘境:大部分用户对算法的“侵蚀”不敏感

算法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石,从一开始就以一种“科学”、“客观”、“中立”的面目出现,但可以这样说,目前大量的算法应用都由各企业或利益集团所制订操纵,基于算法的规则大部分是不被公开的,人们通常无法知道并完全理解算法的潜在影响。而那些以对“用户画像”,实际上也是在对用户隐私、个人信息等数据分析以后,商家按自己的利益需要求,给用户归到自己画好的框里。

福尔认为,算法可能是计算机科学的本质,但它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概念。算法是一个系统,就像管道或军事指挥链。而系统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数学上的真理。

算法存在误用和滥用的风险,其设计的不透明和操作的模糊性可能会让可以接触算法的人有机可乘,被权势集团的利益所用,操纵他人的行动、篡改结果;追求短期利益的公司会利用算法进行促销、销售等活动,或将寻求利益包装成社会利益。

以扎克伯克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创业者们,一直有对于“黑客”迷恋的情结,扎克伯克在有了自己的公司时,还专门买了一个地址:ONE Hacker Way,他在他的公司总部还设计了一个广场,混凝土上嵌着”HACK”一词,在公司园区的中心,他创建了一个名为“Hacker Square”的开放会议空间。而那些黑客们都是追求极度自由,他们想把自己的技术王国扩展到现实世界,像上帝那样,俯视一切、掌控一切,并理所当然替他人选择设计,也理所当然认为这是最好的安排。

事实上,各家公司有着各家的算法,沃尔玛、亚马逊、谷歌的算法规则就非常不同。沃尔玛的算法发现,人们在准备应对大规模风暴时,会拼命地购买草莓果馅饼。亚马逊和奈飞使用算法来推荐书籍和电影。亚马逊会引导你阅读你以前见过的书。奈飞将用户引向不熟悉的领域。这种差异是有商业原因的。一鸣惊人的电影需要奈飞支付更多的流媒体费用。在脸书和谷歌等科技公司巨头对网络生态的垄断下,算法的设计和大量使用可能会限制人们的自由言论和表达。扎克伯格吹嘘的,新闻推送把Facebook变成了一份“个性化报纸”,号称是让众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个性化新闻,同时也是推送方想让你看到的新闻。用谷歌搜索时,不经意跳出的广告,也日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这就是福尔在《Facebook与自由之战》一书中所强烈揭秘的,当我们把思维外包给机器时,我们实际上是把思维外包给了运行机器的组织。

当下:作为个体用户的我们,怎么办?

仍以新闻推送为例,Facebook的算法,可以决定我们的朋友的照片呈现多少;它可以推广视频而不是文本;它可以专门推给你“需要”的《纽约时报》……久而久之,这种算法对用户信息认知的“副作用”,即用户可以在海量信息中自主选择兴趣话题,而构成一套“个性化的定制化信息系统。用户被基于个人兴趣所构建的信息流环绕,逐渐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这对培育用户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方面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算法会控制用户朝算法制订者想要的方向前行。

另外,算法也会毫无顾忌地采集用户的隐私数据,Facebook甚至对用户进行了一项,他们称之为这是统计学家最性感的梦想——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数据集,能够在数学上有意义的群体中进行试验。他们用上帝的视角,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对数百万的用户的社会行为进行实验分析。

由于算法的代码是不可见的,大多数用户不清楚其操作过程,以及为什么算法会成为一个威胁。设计算法的人可能只会用手遮住天空,所以设计架构者们应该在未来加强“算法素养”教育。算法设计者应该接受道德培训,设计出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考虑社会影响的代码。除了企业,消费者还需要了解和了解算法的社会影响。对社会影响“感兴趣”是解决算法挑战的关键因素。

目前对于算法,并没有严格的监管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个体的用户,在强大的算法面前确实非常渺小。

如何少受侵蚀和伤害?我们认为,面对算法,要时刻保持警觉。对于各种基于算法应用,不轻信、不迷信,时刻不忘独立思考。要清楚目前各商家流行的算法,是基于商家自身的利益设计的,不要将自己的选择交给算法。

因为各家制订的算法,并不中立,更不客观、公正。

来源:杭州网    作者:阿吴先生    编辑:郑秋青    
“到基层去”,无悔的选择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移动互联网时代,算法已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