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杭媒评集
乡土中国期待更多花式“喊麦”
2024-04-11 17:13:13
杭州网 时评

一段诸暨“喊麦”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短视频中,一位诸暨小女孩以稚嫩的嗓音,声情并茂唱白自己的家乡,“我姓诸,之乌诸,西施故里,越国古都……”“唱麦”变身介绍家乡教材,小朋友们出口成章,打动万千网友。歌谣创作者石武辉是当地一名乡村共富带头人,题为《我姓诸》的这首“唱麦”曲创作于今年1月。

透过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诵,大家更加深切触摸到创作者浓郁的家国情感、乡土情怀。《我姓诸》为什么深入人心?不止于“朗朗上口、好学易记”,还在于寥寥数语中将地方特色、山川美景、历史人文悉数罗列。

乡土中国需要创新更多“喊麦”形式。事实上,当下中小学普遍设有地方课程。教育部于2023年5月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强调“地方课程要体现多元一体的理念……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的乡土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增进地方认知,爱祖国、爱家乡、爱地方,从而凝聚育人价值。而从文旅业大提升大发展看,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文旅业“花式喊麦”不断,山河上下、大江南北,“我姓甘”“我姓东”“我姓川”……此起彼伏,各自深挖资源禀赋、文化特征、风土人情,同样有助于扩大地方知名度,打造文化IP。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喊麦”者。正如艾青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喊麦”当然只是一种创作形式、一种表达手段,反过来,我之故乡即人之他乡,“我者”与“他者”,浅吟低唱中恰是“诗和远方”。中国文化之根在乡村,乡村振兴首在文化兴盛。乡村振兴越往纵深发展,越是要持续做大“文化+”“文旅+”。也恰如前述教育部地方课程意见所强调,“安排各类专题教育以融入为主”,不妨以此反观乡村振兴,“融入”即“眼入”“耳入”“脑入”“心入”。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从乡村博物馆建设到地方民俗活动爆火等,无不展现“乡土中国”人文张力、内在活力。此间,更有为数众多的博主、创客、乡村共富带头人等率先深耕乡村,借助自媒体传播,厚植地域文化,展示乡村图景,推动产业壮大,带动乡村发展。例如前述《我姓诸》创作者,近年来就扎根地方、扎根乡土,不断以短视频推介当地特色景点和文化,致力于地方文化传播,并带动当地农特色产品深加工和销售。

费孝通曾把“乡土中国”归结为“乡土性”——“乡土性”即“泥土味”,扎根农村,深耕乡土,满身泥味,却富含向上生命力。厚植乡土情感,增进地方认同,拓展世界视野,助力乡村振兴,乡土中国期待更多花式“喊麦”,让交相“喊麦”汇聚乡土中国多元文化图景!

    来源:杭州日报—杭州网    作者:涂建敏    编辑:郑秋青    
    射频治疗仪 姓“医”姓“美”要弄清楚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