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教育科技
开学季反诈

我们应该比骗子更忙

2023-02-13 13:25:44
杭州网 时评

有这么一句调侃:开学季,比老师、孩子还忙的是家长,比家长还忙的是骗子。

据“宁波公安”“平安鼎”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宁波警方破获一起系列诈骗案,嫌疑人缪某以自己在人社局工作,有关系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重点高中为幌子,从家长娄先生处骗得18万元。除娄先生外还有多名受害者上当,总涉案金额逾百万元。

在网上搜索“开学”“家长”“诈骗”这几个关键词,类似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入学焦虑”被利用失了钱财误了孩子》《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理,一男子诈骗“择校费”两百万元》《假老师发起收款25位家长上当》《谎称孩子住院,不法分子冒充学校给家长打电话》……案件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开学季诈骗并非新鲜话题,早在七八年之前,就有相关警示和提醒。然而,年年开学,年年提醒,开学季诈骗却依旧“坚挺”,上当者仍然层出不穷,这就值得我们好好问问为什么。

一来,骗术也会“与时俱进”。一些骗子,简直比家长还要熟悉家校联络工作,各种社交软件玩得贼溜,对老师、学校甚至教育行政部门一些常见工作习惯、发文套路更是门儿清,你一个不留神,就会着了道儿。譬如去年8月29日“平安鼎”的一则推文报道,厦门一些新生家长反映,自己收到来自家校联系群里班主任发来的缴费信息,甚至还附有收款二维码,有的家长一时不查扫码缴费,事后才知道这所谓的班主任其实是骗子冒充的。更有甚者,通过AI技术模拟声音、换脸,模仿成孩子、老师实施诈骗,让你防不胜防。

二来,一些家长的心态值得反思。细品这些案例,看似诈骗手法多样,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大都是利用家长对子女过度的关心。或是为了给孩子“疏通”个好学校、“捐”个好前程;或是为了在学校、老师面前积极表现,不能给孩子扯后腿;或是一听孩子出了什么事,六神无主之下,赶紧汇钱救人要紧……就拿宁波这起案例来说,“托人找关系进名校”,实在算不上什么高明的说辞,跟当下的教育大环境更是格格不入,按说完全可以一眼识破,但仍有家长宁可信其有。据《检察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上海嘉定区一对夫妻,为了让儿子转入心仪的学校,托号称有关系的朱某帮忙,结果前后花了45万元,儿子不仅没成功进入名校,反而两年多没有上学,连学籍在哪都搞不清了。事实上,朱某只是注册了多个社交账号,冒充所谓的“局长”“校长”与夫妻俩联络,目的只是为了骗钱。对不少家长而言,千事万事,娃的事最大。正所谓关心则乱,此种心理之下,头脑热了、理智没了、想法歪了、判断偏了,自然容易成为骗子的“提款机”。

三来,我们的家校联络、反诈宣传仍留有死角。上述厦门那起案件,反诈部门曾总结出此类诈骗的几个特点,如主要针对新生、联络群未开启入群验证,骗子行骗多集中于老师可能在休息或忙于其他事务的中午或晚上等。然而,骗术特点都梳理出来了,照样有人上当。据丹阳公安消息,今年2月1日,市民徐先生报案称有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订阅教材信息并附有收款码,他扫码支付468元,之后证实是骗子,多名家长受骗。云南寻甸警方近日也发布案情,有骗子潜入家长群冒充老师骗取一大笔“教学材料费”。这说明,反诈既需“广而告之”,更需“精准防御”。家校联络方式是否可以据此作一些调整?学校是否可以结合开学后的一系列工作,给每位家长发一封反诈公开信,列出最值得注意的诈骗手法?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甚至立即付诸行动。

“望子成龙”也好,“孩子第一”也罢,都是人之常情,不应苛责。但是,越是关心越要保持清醒与冷静。毕竟,防诈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必修课,也是家长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人生一课。在孩子的事情上不盲从、不轻信,多掌握一点反诈知识,多一份谨慎小心,使自己的反诈意识永远跑赢骗子的招数。一句话:只有比骗子更忙,才能更有效地防骗。

来源:浙江法治报    作者:评论员 蔡亮    编辑:郑秋青    
多维度优化配置科创资源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