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文明上网
聚焦正能量传播:与多数人在一起 讲好中国故事
2015-12-03 15:36:21
杭州网 时评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正能量传播”研讨会现场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正能量传播”研讨会现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开放、及时、互动的舆论环境给了每个人自由表达的舞台,同时也为网络谣言、个人隐私泄露等不良社会问题提供了滋生空间。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

    12月1日,由首都文明办宣教信息中心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主办的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正能量传播”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喻国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新媒体舆论环境建设和网络正能量传播。

    首都文明办副主任韩龙彬与会并与嘉宾进行深入交流。北京市各区县文明办、首都文明网等单位代表一行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部分代表与嘉宾就正能量传播实践进行探讨。

    舆论环境复杂多变 专家建言正能量传播

    据悉,“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正能量传播”研讨会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媒体会馆”第三期主题活动。“新媒体会馆”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的旨在打造融产业洞悉、资源深化整合、沟通机制搭建为一体的智库平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指出,随着“两微一端”的崛起,舆论环境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加强网络正能量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社交媒体时代,现实会在互联网上呈现,而互联网又会反作用于现实,网络正能量建设需要全民积极参与。

    社科院研究员单光鼐教授认为虽然当前的网络舆情环境比较复杂,但无需过于担心,“我们要对整个社会形势的变化充满自信”。对于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单光鼐教授建议政府部门应做到信息公开、依法执政与迅速回应。

    而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在谈及如何建立网络正能量时说:“只有站在老百姓中间,永远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才有可能重新找到舆论话语权,建立网络正能量。”

    传媒大学詹新惠教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分享了网络正能量传播的四个切入点,即内容、形式、渠道和互动。“未来要把正能量传播当成内容产品去运营”,注重功能提供、用户参与和数据分析。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韩长青指出,网民的真实诉求很多时候就是追求真相与责任,这体现了网民积极参与政治、参与国家责任政府的建立,是正能量的一个表现,因此,如何看到和回应这些真实诉求是相关部门需要做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朱明刚结合近期发生的北京地铁哺乳事件与南航旅客突发疾病事件表示,进行舆论引导时宜“疏”不宜“堵”,而“疏”的重要前提是培养网民理性表达的积极性,用大量理性的言论对冲情绪性的表达,这样“正能量就会慢慢的培育起来了”。

    网民正义感是正能量的基石

    在讨论环节,海淀区文明办代表发言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正能量的推广点,海淀区基于此推出了App(应用程序),鼓励群众参与正能量的传播,让人人都当正能量的宣传者。

    西城文明办代表也从队伍、活动、渠道三方面阐释了本区的正能量传播工作,并就政府活动如何长久凝聚年轻一代中坚力量向与会专家提问。

    对此,社科院研究员单光鼐教授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汪大伟一致认为需要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来拉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此外,汪大伟认为对正能量的内涵需要重新定义,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信息以外,网络舆论在道德审判中表现出来的正义感是正能量的基石,应当鼓励并引导网民合理地表现自己的正义感。当前,中国网民已经走过网络意见表达两级分化的阶段,中间力量在崛起,网民同情心、同理心也在提升,网络正能量建设的舆情环境正在好转。

    网络正能量是新媒体时代的一股清流

    韩龙彬副主任对本次研讨会的启示意义与指导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重要思维--互联网思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网络正能量传播将是今后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与会专家表示:做好网络正能量传播,第一,要树立典型,并把所树典型与广大网民利益相结合;第二,要快速回应,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回应网民关心问题;第三,要举办更具针对性的倡议活动,传递网络正能量。

    新媒体时代,网络正能量恰似网络舆论环境中的一股清流,不仅对健康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构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还推动着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全力打造的高端对话平台,“新媒体会馆”主题沙龙未来将会持续关注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助力新媒体环境下良好网络环境的营造。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编辑:李媛    
把“网络造谣、传谣”关进法治的笼子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