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教育科技
5岁上17个班,是否拔苗助长?

    日前,当年5岁就上了17个培优班的武汉“神童”Jerry又引起了热议,因为他刚上到小学二年级就在学校学习中失去了兴趣,成绩退到了班里的“中不溜”。这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代版仲永故事让Jerry的“着急妈妈”又一次成了众矢之的。

    不过,仅凭孩子8岁时的学业表现就否定他的教育成就似乎也有点着急了,而且说到底质疑者还是一个以成绩论成败的逻辑,关心的还是教育的功利目标。教育成就本应包括智识、道德、素养等多方面的考量,如果真的育人目标可以简化成学业指标,那跆拳道、钢琴、陶艺这类无关知识竞争的课程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退一步说,即便我们只讨论以智识教育为主的课外培优,也就是教育学家所说的正规学校教育之外、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的“影子教育”,也有不少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了与Jerry的案例相反的结论——补习班的确能够有效提高学业成绩。有研究还尝试解释其中的作用机制:家庭的教育投入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而教育期望与孩子的学业表现是高度相关的。

    说得简单点,我认为这则新闻中更值得讨论的问题不是影子教育是否有效,而是即便影子教育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业成就,我们是否就有必要、有可能全民投入,让所有家庭全情参与影子教育?我认为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家长(通常是母亲)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孩子的教育成就可能存在张力;二是市场化的影子教育可能造成不同阶层间的教育不公平。

    先说第一点。众所周知,培优班花费不菲,但上述新闻只算了明面上的经济账,没有考虑家长的时间成本。事实上,在学校公共教育轨道之外另开一摊儿,对家庭经济、家长的个人时间和精力都是额外的负担。在我看来,其实Jerry妈相当的“无私”,17个培训班固然会让孩子忙得脚不沾地,也必然会占据她大量的个人精力,等于她要代替学校担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必然要以牺牲自己的职业成就为代价。影子教育有可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就,但隐藏在孩子的学业成就之后的母亲职业发展的需求就被遮蔽了。

    其次,尽管市场化的影子教育可以满足更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一种个性化的选择空间,但一定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拥有较多经济资本的家庭倾斜。如果真的有一天影子教育的效用超过了学校提供的公共教育,经济资本较为薄弱的家庭的孩子则可能会因为无力负担各种影子教育的费用而在最终学业成就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最终形成“谁能负担,谁有成就”的格局,教育公平就无从谈起了。

    从全球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全社会教育竞争、成就焦虑的背景之下,影子教育作为提高成绩的辅助手段确实正在全球迅速扩张。如果我们认同教育最终的目标不只是个人的成就,而是社会的收益,那么教育的责任就应该由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来共同负担;如果我们认同国民素质的提高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那么面向所有人的高质量的公共教育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杨可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