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教育科技
读懂大学的“最后一课”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又到毕业季,各大高校毕业典礼被视作大学生的“最后一课”,谆谆嘱托,殷殷告诫,格言金句,实力圈粉,每每在朋友圈引发刷屏。

比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演讲,就把落脚点放在了“自信”上:“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只有不断汲取历史文化养分,不断战胜困难和质疑,才能在过程中涵养自信、坚定自信。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则以“向上”两字,为毕业生临别作勉: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才能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在论及做事与做人时则说,“人要有信念、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所预见……做一个有灵魂的交大人。”

诸多致辞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的讲话,则更像是一支清醒剂:“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面对弱者,始终心怀悲悯,以弱者的视角思考,才能永远心怀谦卑。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对于成功者的仰视,或者还有更多精致的利己者,然而,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其实是人生的另一堂必修课。

自信,向上,坚韧,悲悯……大学毕业季,聆听校长们的“最后一课”,其中充满着对于大学毕业生们使命担当的强烈期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所谓“修齐治平”,个人理想与情怀,总是和家国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读书人的情怀,古今如一。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谈到踏入社会如何抵御功利诱惑、继续保持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和信念时,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的胡适先生,给毕业生们开出三贴“方子”:要寻问题,要培养业余兴趣,要有信心。即使回答“毕了业就失业”这类现实问题时,胡适先生依然如是给出自己的方法论:“总得更加努力……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胡适先生当年开出的“方子”,即便放在当下,仍然不失现实意义。

努力,努力,再努力!思考,思考,再思考!聆听这些蔚为大观的“最后一课”,就广大青年人来说,唯有比别人更勤勉,才能担负起创新与创造的重任。唯有保持独立的思考,才能在纷繁芜杂之中,学会正确认识复杂的中国。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大时代,唯有努力保持信仰,才能致良知,知天下,始终做到知行合一、以行求知、以知促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金璟霞    
“考试难”增加学生负担,未必“外教乱象”整治刻不容缓!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媛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