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社会民生
以生命的名义

清明节的杭州阳光灿烂。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心花园内,矗立着三块一米多高的花岗岩石碑,石碑上镌刻着618位遗体捐献者的姓名;近200位浙江大学医学院师生们来到石碑前,献上鲜花,集体默哀一分钟,感恩“无语良师”们的无私捐献。

清明节,本身就是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以生命的名义,感恩“无语良师”——遗体捐献者,感恩为公共利益奉献自己“最后的宝藏”的先人!“无语良师”,又称为“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无语良师”们用自己的遗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体基本知识,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无语良师”属于医学生求知路上的启蒙之师。学生们在每次上解剖课前,也都会向遗体鞠躬致敬。

人的遗体是有尊严的。遗体的最高尊严是奉献——捐献后用于医学解剖。有的伟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辞世后捐献遗体和器官。“情愿在我的身上划千刀万刀,也不愿在以后的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这就是伟大的献身精神。泰戈尔说,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无穷无尽的。现在也可以说,因为遗体捐献、器官捐赠,一个人可以死了又生,生可以无穷无尽。

生时献身不易,死后献身亦难。捐献遗体不够多,那么医学生学习解剖的机会就不够多。所以,要特别鼓励遗体捐献。有了遗体和器官的捐献,其死亦生。这正是“向死而生”的另一种意蕴。

对每个人来讲,死亡是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因为我在行走,我的棺材赶上了我。”这是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句,其实哪个人最后不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让死亡更加美丽、更加庄严、更加有价值。阿多尼斯还有更著名的妙语:“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如今我们可以说:人生终将走向死亡,但死亡可以长出再生的翅膀。遗体和器官的捐献,就是让生命再度飞翔。

死的历史扣人心弦。自从有人类以来,迄今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他们是我们的先辈先人。在学者李书崇所著的《死亡文化》一书中,我们看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在全部已死的人类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死于衰老,绝大部分死于意外。这意外包括战争、动乱、暴力、饥馑、瘟疫、疾病、生存环境恶化等等,亦即“天灾人祸”。然而,一个“好消息”是:“人类在死亡过程中,非正常死亡的比例有了下降的趋势。”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如今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就是层出不穷的疾病,而战胜种种疾病,是人类让自身更多地死于正常衰老的必由之路。

天地正气涵生死,魂归自然任逍遥。每一个尊重生命的人,都应该更理性、更成熟地对待生时的生命、死后的身体。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遗体捐献,如今每年遗体捐献数量近80例。浙大已开工建设“无语良师”文化长廊。今后每年清明节,在这里举行献花默哀的仪式,是必须的。在“死亡文化”的范畴内,总有大爱无声,我们感恩前行!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这一大爱的行列,让“捐赠遗体”不再是一座“孤独的花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金璟霞    
钱江潮评 | 防苗头倾向 “三服务”要力戒形式主义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媛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