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杭媒评集
急救设备应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

近日,在北京东单体育馆内,一名男子在打篮球时突然心脏骤停倒地。幸好北京协和医院的6名医生也在同一场馆运动,他们立即对倒地男子进行心肺复苏,并用体育馆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男子进行急救。经过多方努力,该男子终于脱险。

有网友称,突发疾病时恰好有医护人员在场,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不过,这样的“幸运”可遇不可求,公共场所有人突发疾病,最可靠的救治办法还是使用急救设备。事实上,本次救人的医生也表示,在他们的急救过程中,自动体外除颤仪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动体外除颤仪能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电击除颤,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心率,被誉为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超过50万人。医学上有个“黄金4分钟”的说法,意思是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对心脏骤停者的急救应该在倒地4分钟之内进行。但不论是交通繁忙的城市还是人烟稀少的乡村,救护车很难在接警后4分钟之内到达现场。这也意味着,要挽救心脏骤停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是几乎唯一可靠的办法。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自动体外除颤仪数量还是太少。统计数据显示,公共场所每十万人拥有的自动体外除颤仪数量,美国为317台,日本为将近394台,我国只有0.2台。即使是在京沪穗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数量也不多。上海是我国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数量最多的城市,总数约为1200台,和庞大的人口数量比起来,覆盖率仍然太低,无法满足急救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更令人揪心的是,近年来,中青年人突发心源性猝死的也不少。面对这一凶险的“杀手”,在公共场所配备足够数量的自动体外除颤仪,事不宜迟。早一天配置完善,可能就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鉴于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价格不算低,可以先从车站机场、公交站点、体育场馆、商场超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开始配备,然后再逐步增加数量。还可以充分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民间力量参与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配置,尽快补齐数量的短板。

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配置,不仅是急救设备的问题,更是生命理念的问题。生命安全是头等大事,自动体外除颤仪应当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俊勇    编辑:金璟霞    
以问题导向善待网约车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媛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