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以名校磁石释放名城引力

10月20日的杭州云栖小镇里,西湖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包括杨振宁在内的5位诺奖得主、数十位国内外高校校长到场为之庆生,瞬时成为国内外科教领域焦点,也令整个杭城为之振奋。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自筹建之初,便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当然有其破天荒的首位效应,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中国,从学界精英到普通大众,内心都深藏着对本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殷切渴望。这所标志性的学府最终选择落户杭州,而杭州,亦以城市千百年的标志“西湖”为之命名,其所承载的厚重期待可想而知。

这座对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机构,注定了它在办学理念、策略、方式上的与众不同。远高于其他公立高校的自主权,使得它可以一改传统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博士研究生培育为起点,重点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学科教育也不必求大求全,设理学、工学、生命科学三个学院,虽少而精;可以摒弃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只看科学家的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独特的行政管理模式更能使教师免于诸多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以其高效的跨学科交叉平台,保障尖端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西湖大学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纯粹的研究型学府几近于完美理想的运作场景。

而杭州这座向着“世界名城”不断竞奔的城市,也注定了需要更多强有力的引擎,助她迈向“高精尖”。创新是这座城市的根基,尽管坐揽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等创新产业集聚区,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众创新型领军企业,也有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政企科技创新平台,但对于杭州而言,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研究型学府的相对短缺,始终困扰着城市更快、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对于这座日新月异的“云上之城”来说,要创建“世界名城”、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特别是世界顶尖的高新技术和源源不断的人才团队。

正如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施一公院士在立校致辞中所言,“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这所由中国一流科学家发起、致力于“培养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学校,被外界预期为科技界的“黄埔军校”。瞄准“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它已经吸引了全球13个国家的68位优秀科学家签约加盟,均拥有在物理、化学、工程、信息、生物、基础医学等各自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而“西湖一期”、“西湖二期”的139位博士生,也追寻着心中的梦想,选择在这个处于初创期的校园开启自己的科学生涯。这样的高端人才虹吸力,无疑能与浙江大学等杭州现有的公立高校形成有益补充,并将在探索未知、开创未来的办学理念中,留住更多大师在杭扎根成长。

名城之于名校,是丰富的母体;名校之于名城,是发展的驱动。尽管与那些百年世界名校相比,西湖大学还只是呱呱坠地的赤婴,但可以预见的是,杭州的资源禀赋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它的成长养分,而西湖大学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和开拓求索,会持续释放出对人才和技术的强力磁场,这座星光熠熠的科技殿堂,终将为活力澎湃的杭州,增添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唐文薇    编辑:金璟霞    
雅加达亚运会环保措施对杭州亚运会的启示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