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社会民生
航空管制漏洞不应是“房间里的大象”

    压力大、待遇低不是放松警惕、玩忽职守的理由。但与此同时,我们并不希望喧嚣的舆论在简单谩骂或点赞后迅速冷却,再次忽略真正应该被讨论、被重视的隐患。

    日前,中国民航局将上海虹桥机场“10·11”事件认定为因塔台管制员遗忘飞机动态、指挥失误而造成的人为原因严重事故征候,并对相关领导和当班管制员作出了严肃处理。但有媒体调查发现,该跑道侵入事件中遭舆论痛批的管制员群体,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且薪水连续三年不涨反降,面临严重人才荒。

    英语中有个词叫“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忽视的现象,就好比房间里站着一头大象,但所有人对它视而不见。在业内人士和监管部门眼中,航空管制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属于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在这起险些酿成惨剧的跑道侵入事件之前,没有人正视“大象”的存在。

    当普通网友痛骂当班管制员失职、称赞避免撞机事故的A320客机机长时,业内人士最想给公众普及的是两个核心事实:其一,随着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被称为“空中交警”的航空管制员越来越紧缺,背负民航安全压力的一线管制员经常同时跟十几个机组对话,近几年管制员在岗位上极度疲劳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二,航空管制员待遇不佳,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些年,民航业高速增长让航空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管制员薪酬水平仅为飞行员的1/5,很多有经验的管制员纷纷辞职;民航学院毕业生择业时,已由过去的“第一干空管、第二去机场、第三去航司”变成“第一去航司、第二去机场、第三才去空管”。

    按照“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每起严重事故背后通常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个事故隐患。可以说,“10·11”事件并非一两个空管员的问题,而是暴露了整个管制员群体面临的尴尬,以及高速增长的中国民航业存在的致命隐患。如果继续对那头“大象”视而不见,更大的事故或许已经不远了。

    必须强调的是,指出空管员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偏低、人才短缺等问题,没有给事件责任方开脱的意思。民航安全无小事,压力大、待遇低不是放松警惕、玩忽职守的理由,只要犯事就要严肃追责。但与此同时,我们并不希望喧嚣的舆论在简单谩骂或点赞后迅速冷却,再次忽略真正应该被讨论、被重视的隐患。

    从2010年伊春空难至今,中国民航已安全运行2200天以上,已经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上最长的安全周期。按照航空安全周期波动的特征,现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并不低——而且民航局通报显示,去年发生的严重事故征候已多达8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航业的任何一环、任何岗位都不容麻痹大意,必须时刻紧绷规范操作之弦;同样,有任何隐患、漏洞都要及时处理,容不得丝毫侥幸。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汤嘉琛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