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社会民生
破谣言是一种公共责任

    有报道说,近日,城管部门查获的“奇形怪状”草莓,引发消费者对激素草莓的担忧和讨论。但媒体走访发现,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产 自大连庄河。当地种植户否认给草莓打激素,专家也表示,“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所谓“激素草莓辨别法”不靠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针对网络上一些传得很热的说法进行证实或证伪的做法变得普遍起来。印象中,焦点访谈已经不止一次做过相关报道,有媒体从业人员谈加强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也讲到破谣言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类似“牙膏底部色条暗示成分”等传言,经由科学的求证,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再谈起。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可以说这提醒了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专业机构,可以做什么事。但就传言、谣言对于社会的深层影响而言,对破除谣言的相关认识还应升格。

    曾有人对传言、谣言做过分类,主要集中在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方面,也有专业机构对造谣动机做过分析,比 如发泄不满、出风头吸引关注、故意制造社会混乱、报复或诋毁他人等。除开“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这种调侃,以及对概念的学术讨论和专业辨析,在一个正 常、严肃的社会语境里,大体上可以说“谣言”有百害而无一益。

    社会个体可能有兴趣,从自身出发去做一些调查,发布一些信息。但根本上,破除谣言不可能寄望于“个体户”。谣言的潜在威胁与危害决定了破除谣言是一种公共责任,不能降格为想破就破、想不破就不破的随机行为。

    对媒体而言,破一则谣言不只是做一个新闻报道,而是要以舆论结构的公信力为社会廓清迷雾、扫除纷扰;对职能部门而言,政务系统往往掌握着对抗谣言的大量专业、权威的资源,充分激活,有效、及时地调用,这是破谣公共责任的深层所指。

    无论是今年春节期间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还是“监考老师猝死,孩子们被贴上冷漠标签”这样的事件,它们并没有以虚假、片面的面目引导社会认知的走向,而是在纠偏中暗淡退场。现在来看,这样的纠偏真的无比艰难吗?恐怕不是。

    对那些林林总总的传言、谣言进行证伪真的也很难吗?恐怕也不是。只要看到一个正常、理性的社会所蕴藏的击破谣言的巨大储备,并为用好这一储备尽到责任,谣言跑得再快,都不是问题。

来源:晶报    作者:肖擎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人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