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杭州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每年约1300名杭州志愿者到欠发达地区支教 杭州的那道光越过山村小学的偏远
发布时间:2020-09-18 07:31:46

■新闻背景

每年约有1300名杭州志愿者

成为那道温暖的光

杭州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在这座城市有志愿者349万人,他们是杭州城市形象的“爱心大使”。

据知名公益人、杭州沃德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执行会长郑壹零估算,最近几年,通过高校牵头发动、政府外派、公益机构组织的长期、短期支教活动参与人数,每年大约有1300人左右。据了解,近几年通过“志愿汇”平台共组织支教类活动538个,参与志愿者5188人,参与人次32843人次,共记录志愿服务时数177186小时。

杭州人的支教热情也在持续高涨:15年前“第九世界”公益组织刚开始组织支教活动的时候,每年一般只有30人左右报名参加,最近几年这一人数已达200人左右。

郑壹零认为,浙江尤其是杭州,经济发达,且人文气息浓厚,扶助弱小既有经济基础,又有文化基础,所以杭州人对扶贫、支教、助学等善举,一直热情高涨。

“第九世界”公益组织(杭州沃德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前身)支教项目 “走进桃花源”主要负责人马林,十多年来曾先后带领约1200多名志愿者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云南省六盘水地区、云南怒江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今年2月,他作为组织部选派的挂职干部,前往黔东南州黎平县教育和科技局担任副局长,帮扶一年半。据他介绍,支教志愿者以教师、大学生为主,也有医生、企业爱心人士、自由职业者、高中生、海外留学生等各行各业人员参与。他遇到的支教志愿者年龄最大60多岁(退休老师根叔、根婶夫妻,已连续四年支教),最小的一年级(参加亲子支教夏令营)。

支教的意义远超支教本身

“其实,支教活动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捐了多少钱,赠了多少物资,教孩子们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用陪伴打开山里孩子另一个世界,遇见美好,照亮梦想。”马林说。

郑壹零曾多次接到“从天而降”的捐助电话,要求将一批物资专项捐助给山区的某个小学校。他追问之下,得到的回答是:我几年前曾经参与过你们组织的支教活动,后来自己有了经济能力,第一想到的就是帮助山里那些条件依然艰苦的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条件学习和成长。正是一次次的支教,在年轻人的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

类似的事情多了,郑壹零和马林等公益先锋更明确了支教的意义: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情,不是仅仅停留在支教本身,而是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年轻人。

马林回忆说,七年前第一次在父亲陪同下参加支教的周之浩同学,不善言辞,甚至显得还有些木讷,在公益支教路上的七年,是他成长最快的七年,如今的他热情、阳光,很会替别人着想,周围的人总能被他满满的正能量所感染。

与周之浩一样中学甚至小学就参加支教的还有一大批青少年,他们不仅帮助了别人,更是完美地成长了自己。有个名叫吴嘉宁的孩子,从小非常内向,小学三年级暑假就被爸爸妈妈“强迫”去山区支教,她给山区的小朋友上英语课、作文课等,积累了满满的自信,后来去美国读书,不仅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数理化遥遥领先,而且在学校的社会实践、社团组织等方面也力拔头筹,改变了美国老师对中国学生“数理化强,社会实践弱”的固有印象,还被当地媒体争相报道。

在杭州市志愿者服务中心,记者虽然没能查询到确切的支教数据,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杭州人目前想要参与支教,途径非常多,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公益组织层面都在推动这件事。去互联网上一搜索,就能搜到很多相关信息,有意向的人可以根据各自需要报名参与。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童立进   编辑:郑海云
近年来每年从杭州这座温暖的城市射出去约1300道温暖的支教光芒,这些光源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城市白领,还有可能是退休教师,他们共同用自己的支教行动书写了一曲动人的爱心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