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杭州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每年约1300名杭州志愿者到欠发达地区支教 杭州的那道光越过山村小学的偏远
发布时间:2020-09-18 07:31:46

我想做一个有温度的人,通过燃烧自己去点燃更多的人

如果说前五年周之浩是跟随公益组织前往贵州山区支教,2018年升入大学后,周之浩的支教行动加入了更多的思考和探寻。

他不再满足于给孩子们代课和与孩子们沟通、互动。

周之浩说:“我想通过自己去影响更多的人。”

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他期望通过燃烧自己去点燃他人。

他带着调研课题和全新的使命,于2018年和2019年暑假,以与前五次不一样的期许,走进大山里的学校。

《从平天小学看中国乡村教育变迁、振兴、发展》是他2018年撰写的调研报告的标题。在调研报告中,他对平天小学的学生、教师情况,以及教学现状、支教成效等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图表加以总结、分析,并大胆展望了未来。

他写道:当我问及杨校长学校目前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时,杨校长的回答十分简洁但又深情:“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在不漏雨的教学楼里面上课!”“我更希望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专业老师,这样我们能重新开设五六年级。孩子们再也不用每周往返于村镇之间,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他总结说:“平天村的进步是黔东南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平天小学所存在的问题也在黔东南地区极具代表性。在过去的六年中,我见证了许多学校硬件设施的显著改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软实力:师资力量的不均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整体村民的卫生和学习理念的不足……”

2019年暑假,周之浩的调研报告围绕“高铁时代的黔东南支教志愿者思考”展开,他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他的调研和思考已经在他的周边起了“化学反应”:他接触的支教队伍数量不断扩充,总数已超过十支,总人数已达200多人,支教范围也日益在扩大。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都有人热情高涨地陆续加入支教志愿者队伍……

他还和亲戚朋友一起,将山里的紫米收购,卖力在江浙沪公益推销,帮助山里人提高经济收入;他的行动开始超越支教本身,他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山区教育,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帮助山村和山村的孩子们开启更大的一扇窗。

他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计划一项扶贫调查,他想要探究答案的问题是:对于山区那些因老弱病残致贫的人家,如何才能让他们在推理扶贫资助之后,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不下降?

去之前都在想能带去什么,回来后都在总结收获了什么

很多人会把山区支教看成一种单向的无私奉献,但在周之浩看来,自己的得到却要远远大于自己的付出。

他说:“90%的支教志愿者去之前都在想自己能给山区的孩子带去什么,回来后都在总结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

前几次去支教,他总是苦口婆心跟山区的孩子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看更大、更美好的世界。

直到有一次,一个山里的孩子说:我觉得我的家乡很好,我大学毕业还要回到家乡。他在愕然的同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居高临下,有可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山里的孩子们了。从那以后,他就主动放低身段,尽量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尽力做到尊重孩子们的内心想法。

比如,周之浩是学数学专业的,他曾经习惯于自顾自强调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但他发现孩子们并不一定听得进去。他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飞机模型,然后告诉他们,不论是火箭发射,还是卫星上天,直至北斗导航运行,都离不开数学计算,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为了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他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里立刻闪耀出惊喜的光彩。

在一次又一次的支教行动中,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他学会了谦逊,学会了换位思考。

在大山里教书育人的很多老师,平凡而清贫,但为了学校修操场,他们会毫不犹豫贴补进自己的工资;遇到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面临辍学,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继续上学,甚至甘愿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贴补学生。面对现实,努力改变,这是周之浩眼睛里看到的教益。

小周和支教队友将这些总结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已成为这些年轻人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他说:七次历久弥新的支教行动,每一次都让自己经受一次挑战,学会交流,懂得合作,换位思考,这些都是任何课堂无法学到的。

周之浩的妈妈曾经要求儿子“用脚丈量中国”,如今这位母亲对儿子的坚持和行动有着溢于言表的骄傲和自豪。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童立进   编辑:郑海云
近年来每年从杭州这座温暖的城市射出去约1300道温暖的支教光芒,这些光源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城市白领,还有可能是退休教师,他们共同用自己的支教行动书写了一曲动人的爱心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