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指数的指导意义
2016-03-07 10:41    杭州网

 

制图 田兰芳

2015年度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日前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联合发布。综合指数为84.062,比上一年提高了0.432个分值。这一点的提高,不能小觑,既见数值实事求是,又见点滴提高都不易。

杭州是“全国文明城市”,而且蝉联了这一荣誉称号;市民的公共文明,则是城市文明的基石。文明的指数,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益服务、国际礼仪文明、网络文明等;作为一种评判指标,既指明方向,又指出问题,还指导改进。这一回,指出要补上的短板很具体:垃圾不分类投放、打喷嚏时没有遮掩、遛宠物时不主动清理宠物粪便、扔垃圾时没有扔进垃圾箱、不有序和逆向上下楼梯。

只要有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加上平常的教育教导,对这一切的改进进步,可期可待。文明需要一点一滴的坚持,相信功不唐捐。

文明需要环境。环境是一种感染力。在干净的环境里,少见随地吐痰,而在脏乱差的地方往往就大不一样;在有序的队伍中,难得看到插队,如果秩序一乱大家都挤成一堆;在寂静安宁的博物馆,没有人高声喧哗,不像一些旅游团餐饭店人声鼎沸;在清洁敞亮的酒店大堂,你不好意思点起香烟,旁若无人地吐出烟圈喷出烟霾……一个人的公共文明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条件相辅相成。

文明需要“慎独”。慎独是一种自觉自律。如果客观环境不尽如人意,慎独而富有教养者,依然能够保持一种自觉自律、一种优雅从容。好的习惯真正养成后,习惯就能成自然。你在家里,垃圾是否分类,需要自觉;你遛宠物时,会不会主动清理宠物粪便,需要自律。良好的公共文明,是由个人的微小牺牲组成;自觉自律的慎独,既是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不会传递负能量;你给他人文明,他人给你文明,两者相互促进。

文明需要养成。文明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学礼,无以立”。文明需要传承,需要教化,需要养成。“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转向美、转向爱、转向善、转向睿智,这就是“立人”。公共文明的素养,要从孩子开始养成,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文明而有教养,这才是重要的基础。否则,文明的基石可能变为流沙。助人为乐、志愿文明,这样的观念在孩提时代、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文明需要学习。文明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文明国度的文明理路,我们该学就学。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最受人尊敬的并不是科技和国力,而是文明教养汇聚而成的“人的最美风景”。人,是“文明圈”中的圆心。西湖的风景很美,杭州人更应该成为“最美的风景”。擦亮国人“礼仪名片”,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人文素质,一定要学习借鉴,要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个人文明、社会文明、国家文明、人类文明,广义的文明丰富璀璨。而公共文明,就是人人都要在社会公共空间做好文明的表率,那么最后一定是:“我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也得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柔对待。”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李媛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