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修修补补”留一个位置
2016-05-12 10:51    杭州网

对各种便民服务点进行规范、改造、提升,最终归结到“提升”上,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大关南五苑后面的科普公园边,人行道上原来搭了17个简易棚,聚集了裁缝、修小家电、修汽车轮胎、修钟表、补鞋、自行车打气、配钥匙、理发等手工匠人,都是当地居民。4月26日,这个存在了10多年的便民站被拆掉了。

拆掉了,好事还是坏事?反应两极。附近不少居民讲,自从拆掉了这些铺子,修个车、补个鞋、缝个衣服、配把钥匙,老难了!但也有居民快人快语:“帮帮忙,还是拆掉好,千万别再建起来了,这么一拆,整条街通透多了,环境也干净了!”据说这些摊主闲着无事的时候还聚在一起打牌,吵吵嚷嚷让四邻不得安静,况且还“占道”,附近还有幼儿园、小学。

实事求是,拆,是必须的。但有“破”也要有“立”,我们破的是“占道”“扰民”“影响环境”,而不应该把“便民”也一齐“破”掉,还得想法把“便民”给“立”起来。

具体到对每一位市民而言,要说这些修修补补的小摊位有多么重要,在当下这个时代可能也谈不上,平时大家都不需要与他们打交道。但一旦摊上事了,比如正骑着车在街上,胎突然被扎破了,您找不到修车铺,就可能会仰天长叹一声:“踏破铁鞋无觅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行当本小利薄,而且在消费时代,人们信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类行当生意也越来越难做,甘愿从事这些行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这些手工匠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谋生,一类为发挥余热贡献社会,一类是不甘心手艺被埋没。刀茅巷有位大姐是修表的,每到周末就摆一张桌子出来,一天也未必能等到一单生意,但她每周必出摊;河东路有位老太,行动已经迟缓,半小时补一个胎只收4元钱,顾客要多给,她坚决不收。也是在河东路,朝晖五区靠南的侧门,每到周末,修鞋的、缝纫的、装拉锁的,列队两边,附近居民趁着周末来此修补,也是一派和谐气象。

越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机器取代了人的时代,“手艺”愈发弥足珍贵。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不论是为了“便民”,还是为了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多元,城市都应该给“修修补补”留一席之地。

如何对待“修修补补”?杭州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很好的做法。2014年8月,杭州市城管部门出台《社区便民服务点设置(管理)规范》,对市内各种便民服务点进行规范、改造、提升。“规范、改造、提升”,最终归结到“提升”上,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他们其中一些人应该被分流,去芜存菁;他们大部分都应该退路进店(政府不妨给予一定的资助),还路于民;政府不妨固定他们的经营位置,统一他们的着装与店面的外观,并设置道路标识,使之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更可以将“互联网+”理念注入其中,人们在手机上打开地图,就可以轻松地搜索到他们。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李媛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