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别让“老人向”短剧变成老年人的“收割机”
2024-12-04 15:51:35
杭州网 时评


近期,以中老年为主角、瞄准中老年用户的短剧异军突起,霸榜了多个短剧榜单。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国内50岁以上人群的全网渗透率达26.5%,人群规模达3.2亿人。但大量微短剧采用的订阅模式,也引发不少乱象,比如给不熟悉网络的老年消费者制造付费陷阱,且投诉难、退费难等。

以往,反映老年群体生活的影视作品多是走现实主义路线的“年代戏”,浪漫的偶像剧、逆袭的“爽剧”往往属于年轻人。如今,微短剧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直接将镜头聚焦于老年群体,为老年人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

短剧可以“适老”,但不能“坑老”。可就目前看,不少短剧与其说是根据老年人文化消费需求端上营养品,不如说是瞄准他们内容甄别能力偏弱的短板,利用算法精准分发和快捷免密支付等手段对其进行的定向“收割”。此外,这类短剧的情节在加深众多老年观众的刻板印象后,还可能会变成代际冲突的引子。更有些老人分不清楚剧情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偏颇理解。

如何替老年人守好他们的钱袋子,引导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保障中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平台方面要加以重视,例如,可以像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一样,为老年人设置“防沉迷”模式。行业监管更应主动介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诱导消费。同时也要提升老年人自身的数字素养,加强对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识别与自我保护能力。而作为子女的年轻人,对于这样的现象应当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偏执;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责难,引导老年人适度观看。“老年霸总”短剧之所以受捧,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年人提供了情绪价值。

总之,要努力通过强化告知义务、落实明码标价、优化付费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充分保障老年用户群体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让老年人开心、舒心追剧。这是对银发群体的一份善意与体恤,也是发展银发经济、助推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杭州网    作者:张婷婷    编辑:沈雁容    
杭州,一座为“小哥”撑起幸福的城市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