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挖掘消费中的“情绪”价值
2024-11-29 18:02:20
杭州网 时评

近日,杭州限定版产品“西湖醋鱼”毛绒玩具登上热搜,售卖过程中,“过家家式”还原捕鱼、称重、清理、下锅、调味全流程,受到年轻人追捧。这种“过家家”的方式近段时间来在社交媒体爆火,成为玩具、文创周边等行业热门的营销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年轻人更加重视情绪的体验和满足,消费需求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过家家式”打包顾客要买的毛绒玩具,本质上是消费者为“怀旧”“抚慰”等情绪买单。

另一方面,年轻人面临着学业、职场、婚恋、健康等各方面的压力,压力催生出更多情绪消费的需求。如JELLYCAT热销的巴塞罗熊被设定为“完美的睡前伙伴”,消费的过程其实也是消费者缓解自我压力的一个过程。

此外,通过限量、名人效应、饥饿营销、社交媒体宣传等营销方式,也让“过家家式”打包毛绒玩具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潮流,无论是出于社交需求还是猎奇心理,很多年轻人都愿意为此买单。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成为年轻人消费决策的新热点。市场也很快捕捉到了“情绪经济”的商机。各大电商平台都上线了种类繁多的情绪消费产品,如“情感树洞”“失恋安慰”“叫醒”“陪聊”“哄睡”“解压玩具”“毛绒甜品”“麻辣烫毛绒玩偶”等。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这说明企业对产品情绪价值挖掘越来越重视。

在“情绪经济”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市场监管缺失,行业存在版权抄袭、可能泄露个人隐私、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不透明、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那么“情绪经济”如何走得更长远?

用好监管“指挥棒”。市场监管要跟上,规范和引导“情绪经济”健康发展,指导建立行业标准,畅通投诉和预警渠道,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如对于一些平台上的“哄睡”“陪聊”等情绪服务出现低俗违规行为,职能部门应严厉整治,同时督促企业和商家守好情绪服务的边界。

讲好企业“故事”。情绪经济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激发企业不断创新消费场景,讲好企业或者品牌的“故事”,根据市场消费心理的变化,打造具有情感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浙江本土某品牌以家族故事为蓝本创作微短剧《毛巾帝国》,讲述企业三代人的创业故事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追求,“吸睛”的桥段创下全网几十亿曝光的战绩,成功让品牌“翻红”,也让消费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认可了该品牌。

管好消费“情绪”。消费者消费过程中应理性,增强辨识力,对于一些热极一时的情绪产品或者服务,做到不盲目、不冲动,做到“情绪消费”而不是“被消费左右情绪”。

来源:杭州网    作者:陈苑平    编辑:郑秋青    
City walk让人与城市环境重新连接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