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时评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近日,各地都在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引导居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为何能受到这样的推崇?
阅读是了解我们自身的第一步,换言之,阅读能让我们读到自我,找到自我。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川端康成是他的老师,让记者很是惊讶,这样的惊讶源于两位作家不管是作品还是文风都大相径庭,而余华解释:“任何影响,只会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像他自己。这就是学习的意义。所以不用担心受别人的影响,你只会越来越像你自己。”
读书也是如此,我们在一本本书中读到人生百态,探索科学哲思,拜读历史传记,体会个人成长……我们在阅读中将作者的思考与自己的人生际遇相结合,产生与其他读者相似或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份体验独一无二,因为我们自身独一无二。
“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我们读不一样的书,也如同在走一段我们无法走的路,如果我们的脚步踏入这样的人生会如何,如果我们身处那个年代又会有怎样的选择?这都是我们“这一平生”无法经历的,在不同人的人生里,我们能读到不同的自己,这是阅读的意义。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伯牙子期,因为生死的距离产生终生的遗憾,而阅读不会。阅读是让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距离与另一个人的神奇“会晤”——那个人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也可以是译者,甚至共读的读者。
我们在阅读中,总能遇到“世另我”,似乎有一个人懂得我的处境,明白我的感受,我在瞬间的崩溃于这个世界而言或许不值一提,而书中的那个世界,能为我下一场倾盆大雨,与我有共鸣的那个人,能给我一份穿越时空的慰藉。我们在阅读中,也能遇到“我能成为的另一个我”,叶嘉莹在讲诗词中说“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那份对诗词的热爱跨越一切,触动你我,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会有人拾起热爱,重新前行;杨照在《史记的读法》中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就是司马迁写《史记》巨大的野心,他是在重新赋予一个史学家最尊贵的责任。”那么作家、文学评论家杨照老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否又与司马公有些许共鸣?而作为读者的你我若正处于迷茫中,读到这段话,是否也能从两位大师的笔触中得到启迪与力量?
我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的可能?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读懂自我,也找到自我,愿你我“度不止三千世”,从某一“世”中寻觅到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