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打造有温度、会呼吸的新型智慧城市 杭州需要多把“金钥匙”

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群体的不断努力,就目前而言:无处不在的惠民生活智能体系、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公共服务、精细精准的城市社会治安管理、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这些智慧应用场景,就像给城市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市民生活尽享便利,让城市隐患无所遁形。杭州在政务信息化、民生工程、城市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方面,毫无疑问,的确已经取得了具有建设性的成就。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杭州依旧存在着对建设目标认识度不足、所需基础设施落后、信息资源整合缺乏规范等众多城市推行“智慧城市”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短板。

众所周知,发展智慧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更新迭代,在困境激流中,勇进创新,没有“终点”。因此,打造一座有温度、会呼吸的新型智慧城市则需要多把“金钥匙”。

一是善于用“加法”补齐,加大市民和企业的主体参与度。在“互联网+”以及数字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杭州毫不例外,也是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样的益处也是十分明显,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和高能运作;但存在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市民和企业的参与度普遍不高。这导致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可以多方面结合进行广泛宣传,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合多项内容进行推广,比如制作一些有趣的小视频、生动形象的文字照片拼图等等,增加“智慧城市”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提升市民和企业的参与度,让他们广泛的参与进来,加强互动,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二是善于用“减法”除疴,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率先击破。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肯定数不胜数,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症下药”,更需要梳理出问题的重点和要点,万事都有轻重缓急,避免一刀切是当务之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正确策略,合理规划,统筹资源配置,选取智慧城市建设中相应阶段的重点领域进行突破,真正做好“减法”这一规则,以点带面,进而实现整个工程的建设。

三是善于用“乘法”激活,注重领域内专业人才的培养。大数据是打造智慧政府、智慧城市的智慧之源,专业人才则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国外凭借其几十年的发展,在物联网领域积累了大量人才,实战经验较为丰富,而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时间较短,了解的较少,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导致国内重要科技和技术无法突破。因此,需要国家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一支支专业性团队,为“智慧城市”的后续建设注入强心剂。

“智慧城市”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角色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看法,但一个城市有了“生命”,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才会真切感受到非比寻常的幸福感,真正实现人类“乌托邦”。

来源:杭州网    作者:厉世成    编辑:王玥云    
奋战“疫线”,共克难关,我们终究会战胜“恶魔”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媛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