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文化体育
吴贻弓:曾经美好的“城南旧事”

送别又响,银屏永存城南旧事;

归期不再,世间最念巴山夜雨。

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著名导演吴贻弓在上海去世,享年80岁。消息传来,各地电影人和观众,反复咀嚼《城南旧事》《巴山夜雨》《阙里人家》等吴贻弓执导经典作品中的台词,寄托哀思。“今日《送别》,只为您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在人们心头再次响起,萦绕不散。

吴贻弓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他的祖籍是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重庆,1948年起定居上海。抗战时期,父辈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给他取名“贻弓”:“贻”为收藏,“弓”乃兵器,寄寓着长辈对“刀枪入库,天下太平”的美好祈愿。

吴贻弓的父亲是杭州人,母亲是平湖人。吴家属于商人世家,祖上与民国时浙江兴业银行有关。吴贻弓父亲在杭州上中学时,遇到了老师李叔同,受李叔同大师的影响,吴贻弓父亲喜爱文学艺术,喜欢电影,也使少年时的吴贻弓就随父亲开始接触电影,成为一个“少年影迷”。李叔同是吴贻弓父亲的授业恩师,这让吴贻弓“有种莫名的自豪感”,这正是他在《城南旧事》中使用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作为插曲的原因。

艺术的飞毯落到地面,“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城南旧事》是吴贻弓在1982年独立执导的第一部长片,也是他的电影作品代表作,这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林海音女士是台湾文学界“祖母级人物”,她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在台湾日据时代,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城南旧事》就是以她自己7岁到13岁在北京生活为背景创作的,成为她的代表作,是“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之一。

“我们给孩子讲故事,是为了哄他们入睡;我们给大人们讲故事,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醒来。”从小说到电影,《城南旧事》既是讲给孩子听的,又是讲给大人听的。影片发展了原著抒情风格和怀旧情绪,以小英子明亮而清澈见底的那双眼睛为视角,将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展现在观众面前,是一部极有意境的散文式的电影,有一种不显山露水的精美,更有一种淡淡的惆怅。《城南旧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人文关怀气息的电影之一,诗意氤氲,韵味十足。

这是曾经美好的“城南旧事”:在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城南旧事》获最佳导演奖等奖项;之后还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鹰奖,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最早在国际上获大奖的中国电影。

《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艺术是第一位的。那个时代的影视艺术大家,还真不是以盈利为第一目的,所以能够留下永恒诗意的经典电影。在《城南旧事》之前的1980年,吴贻弓与吴永刚导演搭档拍摄的《巴山夜雨》上映。在当年物质匮乏条件下,吴贻弓创造出《巴山夜雨》这样的电影,尤其不容易。这也是一部抒情的、诗化的电影,由著名剧作家叶楠编剧,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被评价为“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作品”,奠定了吴贻弓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地位。

电影万岁,风吟且听饮瓠酒;理想不灭,流年未肯付东流。让我们重温经典,再一次和艺术界的智者、贤者对话。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金璟霞    
“大语文”承载历史之大家国之大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媛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