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杭州视角
校园里的那些历史建筑
2019-08-19 14:21:29
杭州网 时评

真正能够“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的,是那些老房子;在变化的日子里,总需要一些不变的风景,那就是历史遗存。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探寻杭州的“城市气质”,杭州日报联合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举办“图说我与杭州历史建筑的故事”主题征集大赛,一等奖为万元大奖。

秋日悸动,读文追光。在征集到的图文故事中,有一批有关校园老建筑。在杭州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册名录中,教育建筑占了最大的一部分,其他还有厂房建筑、文体建筑、办公建筑、医疗建筑、宾馆建筑等等。“教育”是杭城历史痕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因有的校园是“世外桃源”,历史建筑保存得相当好,典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这次大赛选登的应征作品《百年前,杭州这所学校的学生喊出了五四第一声》,说的就是在之江大学学生首倡下,“浙江的五四运动星火燎原”。

手头有一本《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变迁》(胡炜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这是迄今所见到的研究之江大学旧址最好的书籍,编者在整理之江大学旧址历史档案过程中编辑而成,全书涵盖了之江大学旧址的地理位置、之江大学的历史演进、校园风貌的时代变迁、历史建筑的风格特征等等。

从崇信义塾到育英书院,从之江学堂到之江大学,22座历史文物建筑,惊艳了时光。许多人认为浙江大学的各个校区中,之江校区是最美的,就是因为它保留着之江大学旧址建筑群。该书第四编是《之江大学往事追忆》,其中有《之江大学解放之日见闻》、《民主斗士一代师表文改先锋——缅怀之江大学著名校友林汉达先生》《捐资兴学情独之江大学——史量才与之江大学的情缘》《之江大学“姐妹团”》《“孤岛”上的“民众夜校”》等等篇章,以这次征文的要求来衡量,我看篇篇皆可得奖。

这次应征的《大师远去,文脉犹存》一文,是回忆杭大新村轶事的,特别让人阅之感慨。杭大新村建筑群,是20世纪50年代的公寓式住宅,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加以保护。杭大新村的最早建筑,都是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完全是仿苏式风格,青砖坡顶黛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宿舍区里,曾经居住着无数位极具影响力的大师级学术泰斗、文化名人: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文史学家王驾吾、杰出数学家陈建功、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王承绪,还有著名作家陈企霞、书法家陆维钊等等,数不胜数。杭大成立之初有个说法: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是“地主”(意为教授多、名气大),而杭州大学中文系则是“富农”,说明其当时在全国的实力;“而不足60亩地的杭大新村就是这些大师们的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乐土,曾经群星璀璨的地方”。

大师永不死,只是渐凋零。那么把这些大师、名家住过的房子保留下来、呵护好,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而面对老房子最重要的“维新”,就是“守旧”,保存本来面目。不可否认,在波诡云谲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毁于“无形的大火”。随着世纪转换,“风光不与旧时同”。杭州致力于保护历史建筑,“抢下来、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活起来”,成功抢救保护了1047处历史建筑、15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今后继续保护好历史建筑“硬件”、不断挖掘出历史建筑内的人文故事“软件”,就是一种文化使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金璟霞    
“暴力梅”里的安心与暖心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杭州致力于保护历史建筑,“抢下来、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活起来”,成功抢救保护了1047处历史建筑、15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