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印月三谈
守护良渚遗址,只为下个五千年

中国历史的进程,从未像此刻这般将目光汇聚在此处。2019年7月6日,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迎来五千年来的最高光时刻。随着阿塞拜疆的木槌重重落下,这片1433.66公顷、沐浴在远古文明之光下的土地,正式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所代表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得到了广泛国际认可。

守护住历史,守护住了文脉,就是守护住了民族的根与魂。

春雨淅沥,夏木生长,秋叶凋零,冬雪缤纷,古老的遗址与天上的繁星,一同看日月轮转、沧海桑田。站上大莫角山遗址的宫殿基址,极目远眺,耳畔吹过的风也曾这样吹拂过五千年前的先人,筑城墙、造宫殿,堪地形、兴水利,琢玉器、治陶土,桑麻稻作、狩猎采集,恍惚里你能望见这些劳作的身影,浮沉穿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浩浩荡荡的长河。

83年前,当施昕更在家乡良渚荀山棋盘坟挖下考古第一铲时,这个年轻人决然不会想到,这次不经意的试掘,将开启一段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世纪之旅。近年来,奢华的反山王陵、神秘的瑶山祭坛、宏大的良渚古城、复杂的水利系统……良渚古城遗址的每一次重大考古发现,都可谓石破天惊,不断颠覆着人们的认知,改写中华文明的历史。

为赓续文脉,一代代考古人面朝黄土八十载,苦苦研读良渚这本无字之书,为凝聚自信,一批批守望者源溯华夏五千年,俯身保护遗址全力注解文明。那些值得记取的人与事,应当进入历史的记忆程序。

这当中,有党中央的殷切关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努力。2003年以来,从浙江到中央,习近平同志先后2次实地调研、多次对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传承、保护和弘扬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遗址保护,习近平一直挂在心上,还曾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时,亲自调研关停了影响良渚遗址安全的6家石矿。

这当中,有那些执着而可敬的考古人。罹患三种癌症、弥留人世不久的张忠培老先生,还念念不忘要为良渚遗址申遗助力,联合了宿白、谢辰生、黄景略等考古泰斗,向领导人联名陈述良渚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德高望重、铮铮铁骨的前辈,为了非亲非故的良渚遗址尽了最大的努力,而在他身后,还有一代又一代专业严谨的考古人,为了国家的历史文脉默默耕耘、无怨无悔。

这当中,有一线申遗工作者的辛勤与汗水。成立良渚遗址管理区、编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关停厂矿企业、迁移交通要道、重新设计良渚博物院展陈、上马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攻克土遗址展示难题……良渚古城遗址的每一项开发保护举措,都在履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属地责任。如今,良渚遗址遗产监测(档案)中心,正按照世界遗产管理标准,开展遗产监测和日夜巡查。 

这当中,更有遗址地原住民的理解与付出。在遗址所在地,有对良渚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致力于文创开发的年轻学子;有在良博院当了8年志愿者,矢志不移传播良渚文化的退休教师;有为遗址保护、环境整治迁居新址的普通群众。言及良渚古城遗址,每一位都从心底里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深深的自信心。在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的孙子、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施时英看来,从事良渚遗址保护工作25年,如弹指一瞬:“小时候,父亲告诉我,我们家和良渚文化有缘分。这个缘分是荣耀、是重担,更是一种责任,我有义务把它保护好,完完整整地交给下一代。”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申遗的成功,远不是终点,而是守望者们的新起点。被世界认同的五千年中华文明,需要我们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继续守护,再昂首挺胸走出一个新辉煌。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我们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我们唤醒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薪火相传,良渚文明已带着血脉相连的人文精神落在今人的心底,而未来,接力的守护绝不止步,只为这个让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中华文明,拥抱下一个五千年。

来源:杭州网    作者:唐文薇    编辑:金璟霞    
不忘初心 举旗铸魂 引领新时代大学生自强奋进以主题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媛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