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教育科技
了解大学专业,不该占用中学生太多时间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觉:早教机构越来越像幼儿园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像小学教育,小学教育越来越像中学教育(在北京,一些知名中学会直接从“龙班”“虎班”招收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而中学教育越来越像大学教育了——整个序列发生了前移。眼下很多高三学生都在为参加大学的“三位一体”招生、综合评价招生、自主招生而积极准备,不少人提交了专利设计、学术论文这样的申报材料。众所周知,要取得这些成果,对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很难想象有那么多中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为了获得进入大学的快捷通行证,很多人千方百计去搞这些成果,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完全是拔苗助长。

这种现象是社会竞争投射到教育领域的表现。但是我们很有必要问一问:到底该不该把竞争的战线做这样的前移?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社会的浮躁之风挡在校园之外?

浙江的高考考生可以填报不超过80个平行志愿,这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亮点,大大增加了考生的投档成功率,而且给了考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80个平行志愿也传递出一种理念,就是大家在报考大学时,将更突出专业导向,而不再仅仅是选择大学。这倒逼着大学加强专业建设,因为哪怕是一所高水平大学,如果某些专业质量薄弱,也会遭到冷落。

“专业导向”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迫切希望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大学也希望更多地向中学宣传这方面的知识。为此,很多大学都组织教师进中学进行招生宣讲,有的大学提出了“全员宣讲”“全年宣讲”的口号,以期更好地跟中学对接。对接是好事,但大量大学老师“蜂拥”进中学宣讲,这就让中学应接不暇了。有时候中学明明很为难,但又不得不照顾各方要求,以至于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受到了影响。

中学生到底该不该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当然应该,但是不宜太过。高三的学业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还要再去深入了解大学的情况,其实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兴趣培养、学业指导重在细水长流,而不可急功近利。在现行的机制下,应该做出调整的是大学,大学应该积极推广宽口径录取、大专业录取,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去慢慢体会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专业设置,然后再二次选择、细分专业,这样会更从容一些。

高考改革后,考生在决定选考科目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兴趣、优势以外,还要考虑大学各个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但是过早地放弃一些科目的学习,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瘸腿”。比如自然科学的基础学习,必须涵盖物理、化学学科,如果为了高考而舍弃其中任何一门,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不完整了,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学好每一门基础课程,而不是过早地去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并为了迎合大学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前不久,袁家军省长在调研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时提出,要注重“做减法”,既要赋予学生必要的选择权,又要坚持简便易行,让学生减轻负担、教师减轻压力。笔者认为要做减法,不妨就从这里做起:无须让中学生过早介入专业选择,让中学更像中学,还中学一个安安静静的学习环境。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徐昕    编辑:金璟霞    
千万人的公平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媛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