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时评头条
故宫600年
2020-10-12 15:32:57
杭州网 时评

1924年11月5日那天,“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水果闲聊天,被踉踉跄跄赶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修正——实质是废除,那一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了苹果,就记录了下来——那颗“苹果商标”式的苹果,早已萎缩干枯。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立。

与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相比,紫禁城已走过整整600周年的岁月——1420年,紫禁城落成。主持修建的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当然希望自家“永乐”,紫禁城“世世代代永宝用”。从那之后,先后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此“执政”。但随着“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宫,腐朽的封建帝制的最后一点残余也灰飞烟灭了。留下的,是文化遗产,它是中国的,亦是世界的——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坐落在首都中轴线上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有大大小小近万间房屋,光绕着那赭红的宫墙走一圈也得花上大半天时间。作为文化遗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不动产”的建筑群,如同海市蜃楼,其选址、布局、造型、着色等等,确实非同一般,尽管看多了会感到“一个味道”;二是两百多万件可移动的珍贵的文物,是国宝中的国宝,尽管历史上的几次大火致使大量文物被毁。

如今,北京故宫的收藏计有180多万件,台北“故宫”的藏品有69万多件。两个故宫的离合,这当然是历史造成的。以1925年为开端,故宫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尤其是抗战期间,百余万件国宝南渡北归、西迁东还;在炮火和硝烟下,在颠沛与流离中,因着故宫人的无私呵护,故宫文物及文化不但没有断绝,反而获得接续和新生,堪称世界奇迹。

其实,好多珍贵的文物,都是在皇帝老爷的把玩下损毁的。溥仪出宫时,偷带出去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失散不少,这个已尽人皆知。最荒唐的要数乾隆爷,他既是个“段子手”,又是个“点赞狂”,动不动在书画珍品上疯狂地乱盖章、乱题字,如同游客在风景区的树上乱刻“到此一游”。他一次次给“三希堂”的“头号之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题字,更是不断地把《富春山居图》题写得无处留白——幸亏他错把赝品当真迹,让黄公望的真迹《富春山居图》逃过一劫。

故宫文物,是百姓工匠创造的,是璀璨的文物文化;而故宫的文化传统,属于帝制时代的核心文化,并非优秀。皇权的象征早已被历史抛弃,故宫作为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文物文化的本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感人的是修缮文物的工匠精神;“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故宫的诸多文创品,再创作时关注的主要是文物自身之美。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说:要像鸟儿一样去看故宫,俯视也好,平视也可,但决不能是仰视,更不能膜拜!李文儒不久前出版了两本图文并茂的书——《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书中的理性视角让人佩服,比如他说:“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是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帝制文化、皇权文化的‘标本’,而不是向人们炫耀和展示皇权文化、宣扬‘明君’‘圣上’的‘圣地’,不是对‘天子的宫殿’‘天子之宝’的精神跪拜之地。”说得多好!

来源:杭州日报-杭州网    作者:徐迅雷    编辑:郑秋青    
防疫措施不能“一刀切”“简单化”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说:要像鸟儿一样去看故宫,俯视也好,平视也可,但决不能是仰视,更不能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