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杭媒评集
愿“老漂”父母的脚步多一些从容

昨天,是母亲节。一篇《一个“老漂”妈妈的一天》的新闻报道,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老漂”妈妈们把儿女辛苦抚养长大之后,年迈的她们又背井离乡,帮儿女照顾他们的儿女。特别是二胎全面开放后,“老漂族”的群体在扩大,漂的时间也更长。此前,国家卫计委的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在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占了7.2%。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比例高达43%。

“老漂族”们默默地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分散在各个角落——是在某个家庭的厨房里忙碌做饭的父母,是每个工作日的下午准时在幼儿园门口等待孩子的爷爷奶奶,是在汉堡店拉着孙子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询问哪种汉堡不辣的顾客。我自己就是典型的“老漂一族”家庭,我和先生都是外省人,四个父母帮我们在杭州照顾四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他们放弃了舒适悠闲的退休生活,来到他们并不熟悉的杭州,克服气候上的不适应,忍耐生活上的不习惯,只为把电话线两端的牵挂变成了互相夹菜的温暖。中国人有重视家庭的传统,父母们对孩子的爱,超越了生活琐碎与烦恼,老漂的滋味里有酸更有甜,那是源自亲情的感动与喜悦。

然而,由于子女忙于工作、家庭,未纳入居住区服务管理的“老漂族”很容易在城市里陷入“孤岛”状态。他们远离家乡,脱离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圈,又很难很快融入新的社会关系,大多数流动老人的生活比较孤单。此外,一些流动老人的异地生活或多或少会遭遇就医、社保等问题。

如何帮助“老漂族”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破解“老漂族”养老难题,不仅考验着“异地养老”模式的健全与完善,更是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的一道时代命题。一方面,大环境要给力,政府在养老服务、医疗保险等方面为“老漂族”提供更多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措施,让他们在异地心里觉得踏实,能够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小家庭也要使劲,给得了关心,耐得住唠叨,不仅要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多一些陪伴。

“新杭州人”为杭州的创业创新集聚了强大动力,他们的父母也是城市发展的“助跑员”。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让父母在城市里找到家的归属感,由此实现老有所乐,就不仅能让“老漂族”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也能够让年轻人安心地在城市创业就业。对“老漂族”的关爱, 其实也体现了城市吸引人才的软实力。

诗人泰戈尔写过“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人们常说“亲情无价”,却很少有人会去计算这份爱到底有多沉。

祝福,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位“漂泊”的父母们,脚步能更从容一些,并且有更多的幸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郑莉娜    编辑:李媛    
法治与温情,就在这一抓一救之间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