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热点聚焦 > 文化体育
媒体融合需要“化反”?

    前几天,到外地参加了一个媒体发展论坛,媒体融合、转型依然是这几年高烧不退的老话题,各路专家大咖们也围绕这一主题,纷纷指点江山。融合、转型离不开内容创新、经营创新。有好几位大咖不约而同说到,融合转型,要从拼接、整合,最终能有个质变——“化反”。

    “化反”这个词,就是“化学反应”不规范缩写最早是造电视造手机造车造一切的乐视贾布斯,造出个“生态化反”的词儿,甚至一度打出“无化反,不生态”,当然现在就当个段子笑话听听。但“化学反应”是个好词,可以很生动地描述在各种实践中的现象或效果。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说,媒体融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集团内部融合,第二阶段是媒体行业的全部融合,第三阶段是媒体跨出行业融合。

    当下各媒体集团在大张旗鼓搞的中央厨房,基本解决的是集团内部的融合。而所谓的媒体行业全部融合,叶蓁蓁认为,有必要将一切具有内容生产能力和信息传播渠道的组织和机构,尤其是党管机构纳入媒体融合进程。实现媒体与全行业的融合,实现人才共享、内容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盈利模式紧密协作的大联合体。

    那么,第三阶段跨出行业融合,是不是就应理解成跨界融合?这个融合,是不是就到达“化反”层级了呢?

    新华社《中国记者》执行主编陈国权有一个观点,主流传媒机构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前者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而后者是媒体作为实体必需的生存基础。以报业为例,一直是报纸这一介质载体,同时兼取内容生产、平台传播、影响力再次售卖变现的职能。而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繁荣几十年的报业,结束“黄金时代”时代,都市类报纸更是“断崖式下滑”。

    而在商业网站、新兴媒体及自媒体的冲击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被各种稀释、分流,从而变现能力骤降。而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新媒体,虽然内容生产,以及数量上仍占优势,但因为缺乏互联网基因。观念上,也仍想让传统报业这种“新闻宣传”与“经营盈利”的模式,平移到新媒体上。但事实上是,移动互联和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媒体所处的生态,要想让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同时兼具舆论引导和盈利经营一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了。有一家在国内排名非常靠前的都市报,旗下新媒体无论从品种到内容,在全国仍属一流,但谈到营收,老总感叹,新媒体的这点营收,根本无法填补纸媒上丢掉的数字。

    融合,对传媒集团而言。目前最关键的不是内容,而是要找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媒体行业合融合,好像也只能是央媒才可以念想的事。对于各地方媒体,是不是要直接跳到第三步,去跨界,去“化反”?

    对腾讯、网易等商业网站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盈利平台与影响力平台是不同体的,两者最大的营收份额,来自网络游戏。

    地方主流媒体自己创办的现象级的移动端,莫过于澎湃新闻。下载量近1.1亿,日活用户过900万……新闻内容也在全国表现亮眼。但就是这样一款标杆级的新媒体产品,似乎盈利能力还是无法跟哪怕一些中等的生产娱乐类产品的互联网公司相比。

    那么,内容传播平台与经营平台基本不同体,是不是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特征呢?传媒媒体在创办内容传播的新媒体时,又如何去构建自己盈利模式的平台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说,媒体融合就是主流媒体的互联网化。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平台化、移动化、智能化。他特别强调,媒体要打造自主可控平台。

    这是要主流媒体从内容到营收,去打造有别于腾讯微信、今日头条之类的平台。如何打造?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营收平台,以营收平台来撑内容平台。

    跨界、“化反”。

    行文最后,借用一位专家的话作结语——

    用体制力量合纵连横,用市场的力量开疆拓土。

来源:杭州网    作者:阿吴先生    编辑:李媛    
原创节目登陆戛纳,创新才有国际影响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