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社会民生
遏制保健品骗局,“以老劝老”是有益尝试

    保健品“坑老”骗局频频上演,怎么破?近日,广州市番禺区食药监局祭出一招——成立由10名番禺大妈组成的“南粤护老”护卫志愿服务队,她们利用老人身份优势,轮番劝说身边老人识破保健品骗局,深入街巷“暗访”保健品销售公司、潜入会议营销现场收集证据,上报线索,效果明显。

    深谙社会心理的骗子们,精准地把握了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与精神诉求。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养生意识不断提高;神奇的保健品,迎合了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为了赢得老人们的信任,骗子们往往用拟亲化称呼来拉近距离感与隔阂感,用看似贴心、细腻、温暖的言行来打动老人们,从而让老人们放松警惕,最终“人财两空”。

    “保健品骗局”不仅让老人们承受了物质损失,还承受了精神上的伤害;之前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的骗子们,早已不知所终。擅长“印象管理”的骗子们,是不折不扣的“两面人”:在老人们看得见的前台里,他们伪装成为知冷知热的“贴心人”,比老人们的子女们还要亲;在老人们看不见的幕后,他们“能骗一个是一个,能捞一笔是一笔”。用情感关系来遮蔽利益关系,成为骗子们的惯用伎俩。

    面对“保健品骗局”,不少老人难以自拔;即使被家人们发现和劝阻,一些老人依然执迷不悟。看似不可理喻的背后,隐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经过骗子们的“洗脑”,一些老人对“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深信不疑;家人们的好心劝告,却有可能遭到他们的反感和排斥。年龄上的差距以及亲情互动的缺失,让老人们和亲人们之间的代沟变成了鸿沟。

    老年人的所思所想,年轻人未必懂;如果亲人们采取简单、生硬的方式与老人们沟通,就更难以说服他们,难以让他们在心底真正地认同。“以老劝老”能够走进老人们的内心世界,用同龄人的话语、经历、感受与体悟去打动他们;和老人们同频共振,找到他们热衷购买保健品的心理成因,能更好“对症下药”。

    在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对老人们过于热情、过于暖心的年轻人,通常都盯着他们的“钱袋子”。面对“保健品骗局”,指望沉迷其中的老人们“自我救赎”显然很困难;“以老劝老”通过朋辈群体的力量,让一些老人既认清了保健品的“有限作用”,也认清了“伪装者”的真面目。

    被“保健品骗局”所伤害的老人们,不少都面临着精神“空巢”的问题;“以老劝老”不仅切实地裨益了他们,也让参与志愿服务的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样的“助人自助”,有助于让老龄社会更美好。

来源:新快报    作者:杨朝清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