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州视角
急救训练 “是乃仁术也”

    1月2日晚,滨江某职业学院的体育馆,正在打羽毛球的杨同学突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而当时在场的学生都不懂急救措施,杨同学于次日下午不幸去世。于是,杭州两位急救专家通过媒体呼吁:中学、大学应该普及急救培训。

    “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高的不是医院”,能救他的,是当时就在他身边的人。曾经有过不少报道,在列车上、航班上、海滩上、大街上,有人猝然倒地,正巧有医生、护士在身边或者路过,见状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相反的例子其实更多,因为并不是每一次,医护人员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

    可能有人会认为,在中学、大学普及急救培训是小题大做,毕竟“心跳骤停”在我们生活中只是小概率事件。这样的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却难免“狭隘”之嫌。首先从投入上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只需花半天左右的时间,既不“劳民”也不“伤财”。而更重要的则是,急救培训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其意义绝不仅仅是掌握一门知识、一门技术,还是健康人格锻造的路径。

    人格培养是一个习得的过程,美好的情操形成于美好的行为。救死扶伤就是典型的“美好的行为”,急救知识的学习过程,急救技能的训练过程,也就是美好情操形成、升华的过程,人们会因此更加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会因此以更开放、包容、阳光、勇敢的心胸面对世界。

    相关报道提到了杭十四中,十四中学生个个都会急救,并举例说,去年10月1日,杭州市中医院妇产科的沈醒杭医生在广西北海的沙滩上,与在十四中读高三的17岁儿子联手,对溺水者做心肺复苏,成功挽救了一个生命。其实最有价值的是另外一个细节:沈医生说,在那次抢救中,儿子特别有少年人的正义感,现场围观的人堵得太牢,把人群散开的就是他。

    医者,仁术也。急救训练,就是“仁”的训练,就是把“仁”的精神注入到人格当中。“仁”是什么?请看孔子的论述:仁者爱人,仁者静,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子罕言利,唯命与仁。”“命”是偶然的,而“仁”是必然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求仁而得仁”。

    急救训练的目的,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学的是技术,升华的是人格。作为技术,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用到,但这份“初心”却会一直滋养着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并体现在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