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评论 > 杭媒评集
空巢之痛,痛的不止是养老
2017-09-26 15:34:22
杭州网 时评

昨天,包括我在内,相信不少人被一篇媒体调查读到了心酸落泪:据新晚报报道,哈尔滨65岁的朱阿姨,一个人照顾瘫痪卧床的老伴5年了,从没发生的意外发生了,凌晨两点多,老伴突然从床上掉到地上,她一个人折腾了20多分钟,还是不能把老伴抱回床上,女儿远在成都,亲朋都在熟睡,打开手机通讯录,不知道该打给谁……刚强了一辈子的朱阿姨抱着老伴哭了。“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这一幕正是眼下无数空巢老人的生活缩影。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母,也许就是我们的将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影响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的处境越来越引人关注。谁是空巢老人?一般是指没有子女照顾、独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居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而独守空巢的老人。他们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90后的双亲,是一个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

近年来,类似“空巢老人离世无人知”,空巢之痛的新闻频现。而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的12%,有一半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空巢和独居老人已经接近一个亿,到2030年,还将会达到惊人的2个亿!从某种程度上说,“独居之殇”已不再是一家之悲,而是一个现实和沉重的社会难题。

于是,我们看到,一家人本应坦诚相待,但现在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谎言”:父母一身病痛,却对子女说自己一切都好,不让子女担心;子女工作受挫,却对父母说自己一切都好,不让父母担心。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但这其实只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叫做“游必有方”,便是说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所以哪怕“空巢老人”现象出现,不能简单粗暴地让子女放弃工作与前途守在父母身边,那显然不太现实亦不合时宜,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受强烈地冲击和挑战。

一直以来,家庭养老是中国式养老的重要方式,极大缓解了社会养老风险。不过,随着计划生育和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目前,中国式养老大致有三种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而机构养老除国家投资的养老院外,需求最大的是一般工薪阶层消费水平可以负担的养老院,但这类养老院供不应求。而无论是哪种养老,背后都藏着两本账:经济账和感情账。

而空巢老人养老之“最”,最痛不在物质的赡养,就像哈尔滨的朱阿姨。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治愈他们身体上的疼痛,却无法抚平老人心灵上的空虚。虽然“常回家看看”入了法,但执行起来还要靠自觉。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全面开放二孩,便是为了缓解未来家庭在赡养老人上的压力,让下一代能够有亲兄弟、亲姐妹,在未来赡养老人上能够互相扶持。然而绝大多数这一代的年轻人因为要赡养包括自己配偶父母的四个老人,另外又可能需要间接赡养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已经无力再生养二孩了,所以这又是新的矛盾点。我们期待经济保障、健康医疗、精神抚慰共同应对,行动起来,终有走出困局的那一天。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陈江    编辑:李媛    
政企合作深挖阿里这座富矿
联系我们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网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我们期待经济保障、健康医疗、精神抚慰共同应对,行动起来,终有走出困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