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媒评集
警惕“天才崇拜”下的急功近利之心

    分享到: 每年开学季,全国媒体总要赛一赛“最小高考状元”,今年被广泛议论的,是13岁浙大医学院直博少女陈舒音。

    家长们津津乐道于“天才路径”:她6周岁读小学,7周岁上初中,9周岁进高中,不到13周岁高考620分,超出广东一本线135分。

    4年前,媒体也热炒过清华大学13岁新生范书恺:5岁直接上小学四年级,7岁上初中,13岁就考入清华。令不少虎爸虎妈尝试效仿。

    然而,“天才崇拜”与“路径依赖”下隐藏的,是急功近利之心。

    张爱玲那句“成名要趁早”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陈舒音、范书恺们绝对无法批量复制:从年级300名到年级前30名,低龄高分需要百倍的专注与进取,直线跳级需要外部环境的宽容与助力。从入学到高考,原本11年的教育周期压缩为七八年,必然早早筛去了“童年”,大部分孩子无法适应,“揠苗助长”只会贻害无穷,甚至“神童”也屡遭“捧杀”——

    1978年3月8日,中科大为21名智力超常的孩子举行了开学典礼,开始了中国教育界史无前例的“神童教育”实践。当年最小的“神童”谢彦波仅11岁,生活尚不能自理,不懂与人交往,常独自玩儿“滚铁环游戏”,后来出国读博,又因与导师关系紧张,未能取得学位。

    有着“第一神童”之称的宁铂, 在1985年前后,曾三次报考研究生,却皆因恐惧失败而未踏进考场。他袒露:“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欲出家,被学校领回。一年后,他终于“成功”遁入空门。

    人如树木,成材绝非朝夕之功;人生这场马拉松,高考不过是“热身”预备役。真正艰苦卓绝的漫长战线,要在20岁以后方才拉开——

    2006年, 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学正教授,并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此时距她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已经19年;2016年,34岁的周密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局级干部,距他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也已19年。无论科研、从政,他们均成绩斐然,固然和高起点大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欲往金字塔的顶尖,要付出百倍于常人的心血,要忍受难以想象的寂寞孤独,是完全急不来、无捷径可走的。

    对天才,我们理应激赏并欣喜,感谢他们在各个领域帮助全人类不断突破局限;同样的,我们也要拥抱自身的“普通”、“不足”乃至“缺陷”,放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急切,以务实之心,打好人生这场持久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孙磊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