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印月三谈
“共享”逐利而来 杭州包容和监管并行

“共享”的篮子里装进了太多的内容

这几天,“共享汽车”火了:只要花几块钱,就能开上奥迪、宝马和奔驰。目前,几大运营商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混战,抢占市场,这成了共享经济的又一“斗兽场”。

从共享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睡眠舱到“共享汽车”……越来越多的内容,被纳入到“共享”这个篮子中,似乎哪个经济领域要是不和共享沾边,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然而,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共享”么?

真共享,共享的是闲散资源;伪共享,本质是真租赁。

共享经济的概念,由美国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授琼•斯潘思提出,其本质是对社会闲散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它的基本要素是:"闲散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

浙工大教授吴伟强认为,共享经济是把暂时闲置的财产让渡给别人来使用,“所有权还是我的,使用权在一定的时间段让渡出去,同时获得一定的收益,这样的情况下它才叫共享经济,它是不增加社会资源量的。”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优步和Airbnb,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汽车……这些运营平台的做法是什么呢?概括起来是8个字:大量生产,集中投放。要用很简单,下个app租用,当然在市场扩张期很可能免费用。

共享经济提倡的是人人参与,是轻资产的C2C模式;而企业集中投放产品的行为,实际上是重资产的B2C模式,这与真正的共享精神背道而驰,被很多的经济学家定义为“伪共享经济”。

伪共享的背后,都有资本大鳄的身影。

这些行业为什么要和“共享”沾上关系?浙江财经大学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金通认为,“相关运营平台,是打着共享的名义,做着原先的生意。”“共享”这样一个词,和“租赁平台”相比,更能吸引眼球,“它的外壳更体现时代的脉搏,从这角度来讲,更利于它去融资。” 每一个打着“共享”名头的企业背后,都有着资本大鳄的身影。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40天时间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介入,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而“共享单车”吸金能力更是夸张:仅以OFO一家企业为例,从去年到今年三月,已经融资6轮,数值近6亿美元。为了做行业的“独角兽”,这些平台不约而同选择了:融资-投放-再融资-再投放……的循环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饱和度。

浙工大教授吴伟强及其团队,对杭州市的“单车”行业做过统计,“8家单车公司,在杭州的投放量达到41.8万辆(七月初数据)。加上原本的公共自行车,杭州的流转自行车数量,达到惊人的50万辆。”根据交通部门的数据,日常出行,每30人需要一辆自行车。也就是说,杭州现有的自行车,能满足1500万人的出行需要,这远远超过杭城900万的常住人口数。而相关平台后续管理无暇顾及,将原本属于企业的责任,一并"共享"给了社会,使得城市的管理成本急剧提升。

对“共享经济”,杭州包容与监管并行。

对于新的经济现象,杭州这座城市,一直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但伪共享经济野蛮生长,不但不珍惜这样的大环境,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试探管理部门的底线,以单车行业为例,因为乱投放乱停放,杭州市城管委曾67次通知或约谈相关企业接受处理,但是并未得到积极回应。

“共享经济可以要求国家和社会‘包容审慎’,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国家和社会也可以要求共享经济‘守法审慎’。”以单车行业为例,杭州在规范这个“横冲直撞”的业态上,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出台《指导意见》,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取代了“共享单车”的说法,使之正本清源;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对乱投放单车公司的处罚力度;划分非机动车泊位,规范停放;通过媒体,发动市民监督……

有道是包容不是纵容,开放不是无序。要搭“共享”的顺风车,相关企业或平台,要学会在监管、责任和民意等压力下,“戴着镣铐跳舞”。对于杭州而言,任何以“共享”为名的经济业态要进来,都必须在“安检台”上站一站,看看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真的开行业之先锋。既会包容,也会监管,两条腿走路,踏实!

 

来源:杭州网    作者:骆崎峰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