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媒评集
“打车难”回潮的锅该由谁来背

    北京网约车新政正式落地至今已半月有余,“打车难”也如约而至。此外,郑州、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近日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打车难”回潮。

    “打车难”回潮,这个锅该由谁来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该由“网约车新政”来背,因为“打车难”回潮都发生在当地的“网约车新政”之后;还有一种则认为该由网约车平台来背,因为它们不再补贴司机了,甚至还从中分取利益,导致司机收入减少,一些司机选择了退出。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失之于简单。先说第二种,如果这种观点是成立的,那么选择退出的绝对不会是个别司机,而将是集体出走,因为大家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再说,要求企业只作为奉献者而存在,大把大把烧钱,这样的要求既是无理的,也是企业不可承受之重。企业当然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依法经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解决全社会性质的“打车难”,却超出了一家企业而且还是民营企业该有的责任。举例言之,“买菜难”“买菜贵”也是常见的民生难题,可有谁会要求那些菜农负责吗?人们一般总是在政策层面寻找解决的方法,比如高速能不能对运菜车少收些费、国家能不能对菜农多些扶持、地方政府能不能对菜农的市场判断给予必要的指导,等等。同样道理,讨论“打车难”回潮也应该回归到政策层面,而不是拿网约车平台说事。

    “打车难”回潮,“回潮”二字让人感慨。“打车难”曾长期存在,成为城市市民共同的痛。但“忽如一夜春风来”,“打车难”随风而去。当然网约车的野蛮生长带来了很多问题,必须加以规范;也唯有“规范”,纳入到法治的轨道,网约车的合法性才能真正确立,从这一点来说,“网约车新政”,鼓励网约车是第一位的,“限制”网约车是第二位的。但也不必讳言,一些地方在新政中对网约车车辆规格的限制、对非本地户籍司机的限制、对非本地车牌的限制,让网约车的市场快速失血,“打车难”回潮也就成为必然。我们不一定非要说“限制”是错的,但“限制”的松紧程度却是值得讨论的;“网约车新政”可以不必为“打车难”回潮背锅,但至少应该展现应有的灵活性,该调整时就调整,让政策更精准、更到位,以让人民出行更便利、出行体验更美好。

    讨论“打车难”回潮,其实不妨从“网约车”与“网约车新政”跳开去,回到传统出租车时代背景下。如何破解打车难?当年主流的声音也就两个字:“放开。”唯有“放开”,打破门槛,才能激发市场的活力,最终打破“短缺”的困局。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