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焦点图
应对“高考谣言”也是一道“高考试题”

    2017年高考又到了。教育部日前发布以“准考证丢失”“英语考试改革”“考题泄露”“阅卷赶进度”为主要内容的高考“4大谣言”,提示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6月6日新华网)

    高考一年一次,高考谣言的流行也是一年一次。近年来,每到高考季,形形色色的高考谣言便开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肆虐,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们的爱心,抓住人们对高考的关注心态,围绕高考话题将谣言捏造得有鼻子有眼儿,而很多不明真相、不加甄别的“吃瓜群众”则稀里糊涂地成了谣言的搬运工,盲目传谣传得不亦乐乎。高考谣言可能存在吸费、诈骗、泄露隐私等隐患,威胁公众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高考谣言满天飞,混淆视听,误导公众,还能产生“狼来了”的负面效应,当一些真实的高考求助信息、政策信息被发布时,人们反而可能不信,不当回事。高考谣言影响人们对高考政策、高考改革的理解和判断,对高考的公信力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遏制、打击高考谣言人人有责,实际上,应对高考谣言也是一道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高考试题”,相关部门以及公众需要用责任心、经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积极的措施来给出答案。

    教育、公安等部门应该在每年高考季开始前提前介入,加强对高考谣言的关注、监控,发现谣言传播的苗头,及时调查、制止、揭露,及时公布谣言的内容和特征,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和谣言警示。对于捏造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公安部门要一查到底,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利用征信机制对造谣者进行惩戒,让造谣者一时造谣,处处受限,付出诚信代价。

    公众更要用心“答题”。公众理性对待谣言,既是为了考生,也是为了自己。实际上,不少高考谣言都是连年出现的“传统谣言”,年年岁岁谣相似,岁岁年年“梗”相同,有的造谣者只是对往年谣言进行了局部修改,如改一下时间、地点、“主角”姓名等,有的造谣者则原封不动地把往年的谣言拿出来“炒冷饭”。对这样的谣言,只要大家留点心,上网搜一下谣言的内容,就很容易识破。高考谣言的伎俩普遍拙劣,漏洞百出,疑点很多,人们遇到高考谣言时,如果多过过脑子,多一点理性,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点较真的劲头,就能少一点盲信,就会少受一些蒙骗,就会少给甚或不给谣言的传播提供推波助澜的负面力量。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李英锋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