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媒评集
让非遗走进生活彰显活态活力

    6月10日是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拱墅)活动,将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为主题,融合非遗主题馆开馆、开幕式演出、重点非遗项目展示及传承人讲座互动等进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传统曲艺,还是手工技艺,无不闪耀着前人创造的智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然而,因为时代变迁,许多曾经大放异彩的非遗项目,却在时光长河中衰败了,甚至陷于断档、失传危境。比如,在这次主场活动中,安排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小热昏”传承人周志华老先生讲座,查过资料才知,“小热昏”是一种街头说唱形式,早年流传于江浙沪,本意是高烧热昏了头胡言乱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说诨话”。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因其说唱通俗,演出简单,为群众喜闻乐见,甚至为宣传抗日出过大力。然而,现时间,因演员年事已高,这个古老曲种陷入无人接班境地。

    传承保护非遗,要大力提倡创新精神。以著名的龙泉窑为例,这个曾经开辟著名“陶瓷之路”的瓷种,清末民初曾一度陷入发展低谷,产品消失,工艺失传。解放初期复烧后,龙泉青瓷历五十年发展,时至今日,30万人口不到的山区小县,有制瓷企业800余家,从业者两万人,并于2009作为唯一的陶瓷类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龙泉窑老树新枝,原因何在?新科技、新配方不断引进,新工艺、新技艺接续改进,使之重新走入寻常巷陌,贴近群众百姓,从而焕发生命活力。

    传承与保护非遗,就要努力促使其生活化,接地气。应该看到,非遗项目,很多有着小众化特性,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调节,过度市场化,工业化,有时候非但不能带来繁荣局面,反而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就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倾斜,构建帮扶机制,搭建产学研平台。另一方面,要形成传帮带机制,从培养大国工匠的高度,来认识非遗传承。比如,西湖职高近年来在学校开办木工学院、陶艺学院等,结合老底子智慧,开展职业人才教育和培养,受到家长们点赞。

    也应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从事非遗技艺,苦和累是一个方面,待遇不高、缺乏职业前景,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更要注重职业态度的发掘与培养。要努力提高从业者待遇,让其享有更多职业尊严。要从老一辈艺人身上发掘优秀品质,教会敬业精业、专注品质、持正守一,发现传统之美,享受职业成就,学会用一辈子来做职业坚守。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实现其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唯有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才能展现独特魅力,重现活态活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