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焦点图
当传统节日被日益商业化是喜是悲?

    端午节已经过去三天。走进超市,可以看到临下架的粽子仿佛受气的小媳妇儿,贴着“降价”的标签,可怜巴巴地蜷缩在货架一隅。从宣传造势,到火热促销,再到降价销售,短短几个礼拜,粽子便结束了它的“网红”之路,不免令人唏嘘。与之同病相怜的恐怕就是端午节了。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端午节是充满悲壮色彩的,屈原沉江也好,曹娥投水也罢,与之相伴随的是一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沉思,抑或一句“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的低吟。

    但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端午节也无可奈何地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以粽子为例。纵观这一个礼拜,各种奇葩粽子争奇斗艳,层出不穷。“闽南海鲜杂烩烧肉粽”“山东泡椒牛肉粽”“巴马香猪酸菜粽”“四川腊肉红豆椒盐粽”等等,各大商家、公众号绞尽脑汁,极尽黑暗料理之能事,为自家粽子取一个“狂拽酷炫”的名号,只为在粽子大战中斩获一席之地。普罗大众则又为粽子的“咸甜之争”操碎了心,各自拍桌子站队,大打口水仗,为心中的“爱粽”摇旗呐喊,好像不发声就不足以服众。一时间“南北粽子大对决”的言论甚嚣尘上。

    与端午节相伴随的还有三天小长假。“亲子游”、“出国游”、“拼假游”各种旅游攻略做得风生水起。《端午出游:偷告诉你8个人少景美的好去处》、《最适合端午去的16个地方!不要再说不知去哪了!》、《端午旅游最佳的十处地方,说走就走!-》标题党们好像都是师出同门,操练着他们最熟悉的文字与套路,诱惑着屏幕前蠢蠢欲动的我们为他们的攻略买单。

    整个端午节在一定程度上俨然成为了一场盛大的“狂欢”。狂欢是需要资本的,资本的流动则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7年端午假日期间,全国共计接待游客8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亿元。毫无疑问,端午小长假再一次刺激了我国的旅游市场。根据北京市商务委发布的端午假期北京消费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假日三天,重点监测的60家商企实现零售额22.4亿元,同比增长6.2%。像知名的海南安定粽子,端午节销售量800多万个,销售额达一亿多元。以上数据都显示,当端午节成为商业契机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必然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端午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在狂欢的背后,我还是会存在隐隐的担忧。对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00后和10后们来说,端午节到底意味着什么?逛不完的景点?被我们所戏谑的粽子节?是的,学校、老师依然会为他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组织端午节的活动,例如赛龙舟、纪屈原等,但是在一个商业化的大环境下,除了这些流于形式感的文化表象,以及固化的文化行为之外,他们是否还能够感受到沉淀在传统节日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当全民都在讨论是先有咸粽还是先有甜粽?三天假期应该去上海玩迪士尼?还是去四川看大熊猫?你又如何能够要求那些年幼的孩子从中感受到忧国忧民的屈原精神?也许当他们被堵在望不到头的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会有慨而发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算是学以致用了。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当你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时的一个精神回归。社会在发展,对于传统节日的纪念方式也可以与古为新。但是,“继承、发展、创新”,究其根本,“继承”才是事物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与基础。可悲的是太多人一味盲目地沉浸在传统文化的优越感中,迷失了自己而不可知。

    我一直相信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载体,将传统与商业相结合。我们需要时间,更需要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

 

 

来源:杭州网    作者:尹文栋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