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社会民生
当“鸡汤”灌给了孩子:他们掩面哭泣,我们呢?

    

入校时国歌响起,河北小学生向国旗敬礼    

感恩教育课程中,山西小学生痛哭流涕

    前几天,有两则关于小学生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一则是河北小学升旗仪式小学生自动立定行礼的新闻,另一则是山西小学生受感恩教育哭泣不止的新闻。两个新闻,一正一反,都涉及到了对当下小学生的教育问题,都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与思考。而今天,我主要想谈谈后者,所谓的感恩教育,好多时候是“为感动而感动”。

    记得我初二时,学校组织全年级共几百名学生到大礼堂接受“感恩教育”,选题也是关于家庭亲子关系。台上的“老师”,带着哭腔说着动人的故事。我在讲座前半段努力忍着的一公升眼泪,终于在后半段时“溃了坝”。与同桌相拥而泣时,还不忘擦完了纸巾再用作业本拭泪。几百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下面嚎啕大哭……

    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又有了这相同的一幕:台上演讲,台下哭号。台上老师说着类似“我们的妈妈找不到可以发泄的人,如果孩子再不给她发泄,我们的妈妈就会生病”的话。在演讲老师看来,妈妈们为了孩子们做出了许多牺牲,孩子们却连一句唠叨都不让妈妈说,甘愿妈妈因为无法发泄情绪而生病,听上去,孩子们仿佛是那么地不懂事。

    就此打住。这位老师所说的这些,难道是对的吗?妈妈们每天会有那么多情绪无处发泄吗?丈夫、长辈都是甩手掌柜吗?小学生们的哭泣,难道是受到感恩教育之感化、情不自禁所为吗?并不是。

    老师所说的所有话,都可以理解成是“鸡汤文”:看上去道理满满,实际上却脱离实际,为了感动而感动。这些话中的道理都非常具有广泛性,但放在个人身上时却又往往不适用,每个小学生家里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学生们依旧会被这些话感动到痛哭流涕。为什么?因为这些话本身就非常具有感染力,这样一个只存在于老师话中的“不懂事孩子”,不让母亲发泄、不知道她的奉献还嫌她唠叨;又有一个只存在于老师话中的“母亲”,她多么地无私奉献,多么地任劳任怨,每天辛辛苦苦却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这样的事例无人不为母亲感到可怜和心疼,更何况被代入角色的小学生们。

    那哭就代表学会感恩了吗?

    没有,感动倒是学会了一点,而且也就那一会儿。

    《游子吟》吟了一千多年,不孝子嗣依旧层出不穷。而这样的感恩教育,仿佛灌了一碗浓浓的“鸡汤”给孩子们,却终会化为一股清流走向轮回。总有人想走捷径,总有人寄托一段话能改变一个人。

    我非常崇敬的一位作家史铁生,弱冠之年便下肢瘫痪。在北京老家修养时,时不时会因为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大发脾气。他在《秋天的怀念》一文(这也是小学生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单从描述中看来,当时的史铁生恐怕是那位老师眼中非常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但事实呢?他在几乎每一篇散文中,都会追忆自己早逝的母亲,将自己与母亲的生活细节、母亲平时对自己的细心关照和爱护统统写入文章中,给了读者如《游子吟》般的感动。不能说母亲的死亡改变了史铁生,让他学会了感恩,而是他在母亲不断地付出与辛苦中明白了。这种付出与辛苦,不是存在在别人口中、存在在“感恩教育里”的,而是真真实实在他身边的、他所亲身经历过的。正是这种经历,才会让他追忆母亲,才会让他对母亲的这些付出与辛苦历历在目。只可惜,无以为报。我“忽地”懂了这篇课文为什么要放在小学生语文教材里了。

    一个孩子是否能学会感恩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长们能否懂得孩子的成长和孩子对于一些道理的理解,不是一次两次演讲、一个两个大道理所能改变的。这应该是一个父母陪伴着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打铁还需自身硬”,寄托于外界“感恩教育”的父母,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而喝着“鸡汤”学感恩的孩子,只会懂得“照葫芦画瓢”,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机械式地甚至讨好式地感恩,使得“愚孝”、“妈宝”屡见不鲜。

    孩子们在掩面哭泣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抚掌大笑,对这种把教育当作一门重意的所谓“感恩教育”更要保持清醒头脑。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话:

    “我听过许多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来源:杭州网    作者:张一寒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