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州视角
古树名木莫轻“挪”

    余杭区一棵树龄至少500年的古香樟树死掉了,让人痛惜。何以会死掉?相关报道中有两个情节可以相互参照:其一,为了抢救这棵树,去年5月份,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迁移”,从村的西侧迁到了100米外的东侧,前后花费30多万元;其二,村干部透露说:“再加上这块地要用了……”

    从常识上讲,除非古树所处的土壤已被严重污染且不可恢复,那么只就“保护”与“抢救”而言,当然是“就地”,而不是“挪”。“树挪死,人挪活。”因为“挪”会伤“根”,“根”出了问题,树的后续营养就要出问题。小树易“挪”(正确的说法是“栽”),因为小树的根系还不那么发达,同时小树需要的养分也不多。但大树就不一样了,越是枝繁叶茂,越是久经岁月,根系也就越发达,有人测算过,一棵树的根的总面积,一般要比其树冠的总面积大5倍到10倍。前几年“大树进城”蔚然成风,人类的大树迁移技术也与时俱进,但如何保证成活率依然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根”上,“根”没办法像枝条那样一锯了之,所以近年来古树名木被“挪死”的事可说是层出不穷。

    古树名木之所以被“挪”,除了“大树进城”,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道路建设与城市规划。古树挡了路,要不要“挪”?某地块要建大楼,寸土寸金,偏偏有棵古树杵在那,要不要“挪”?是“树让路”还是“路让树”,往往成为两难。值得欣喜的是,为了保护古树名木而临时修改设计、修改规划的事,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受到群众的好评。但点赞的同时还是要指出,古树“占道”是一个伪问题,古树“被占道”才是真问题,“先有路还是先有树”并非像“先有鸡先有蛋”那般夹缠不清。如果我们的城市规划与道路建设,在规划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对古树的保护,在“招拍挂”的环节就明确规定一条:“古树不能动!”那么在建设过程中还会遭遇“树让路还是路让树”的纠结吗?

    浙江是古村落大省,也是古树大省,因为古村落古树不少。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三改一拆”,一个个城中村旧貌变新颜,“美丽浙江”日新月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村落被整体搬迁,原有的土地被派作别的用途。要说这些村落中有什么最值得留存、最不应该被“挪”走,那就是古树。树有根,人亦有根。“燕子归来寻旧垒”,“旧垒”已不见,但只要那棵老树还在,“老家”就还在。

    诗经说:“唯桑与梓,必恭敬止。”现代人说:“保住古树才能留住乡愁。”古树名木是活的历史、活的文物,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古树的枝叶之间仿佛隐藏着一双双先辈们的眼睛,关切着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保护古树名木,就是感念“前人栽树”的恩德,就是珍视“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文传统,就是现代生态文明的老树生花。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