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州视角
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大有作为

    2017年国考补录昨天进入报名阶段。今年的国考,最热岗位竞争接近“万里挑一”,但也有部分岗位处于“零报名”状态,冷热不均现象严重。超过九成空缺都在基层。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和青年人相关的话题,格外令人关注。报道说,今年的国考补录,一共涉及2377个空缺职位,共计补录4127人,成为三年来补录之最,绝大多数涉及县(区)级及以下职位。年轻人不愿下基层,尤其不愿下到农村基层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相比城市而言,基层工作尤其是农村基层,生活配套、工作条件相对艰苦,文化娱乐相对单调,使得时下不少年轻人,热衷于扎堆儿挤在城市。

    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当年这样一句口号,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让一大批青年人为此付出学业、付出青春的代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人生磨难,却也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体魄,感受到民生疾苦,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思索中国。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当年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在长达七年的窑洞生活当中,为了驱赶跳蚤、虱虫,青年习近平就睡在铺满石灰的稻草席上。日后回忆这段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会感叹留下人生宝贵财富。

    乡村基层,以其“场域”广阔、民生鲜活,吸引着志士学人去实践,去探寻。费孝通先生当年写作《江村经济》,早期的梁漱溟、晏阳初等,建乡村研究院,兴平民教育,开展乡村实验,无不如是。事实上,近年来为数众多的返乡书写,在我阅读过的众多书籍中,以《中国在梁庄》、《大地上的亲人》等为代表,众多青年学者肩负情怀,怀揣使命,深入基层,积极“入场”,敢于直面民生,直面问题,也因此,在更大层面上获得了读者共鸣。

    当然,深入基层与扎根基层,两者之间还是大有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要的是智识,重的是使命,而就后者言,除了直面生活、砥砺人生,还得多点儿扎根大地、一沉到底的勇气与决心。青年人有着青年人的激情与智慧。中国社会正处转型节点,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叠加涌现,这其中,又尤以基层工作更为直接,也更为复杂。具体到我市而言,在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的进程当中,这些年所进行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等,做好民生工作,回应公众关切,需要更多青年人加入。

    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给他们以用武之地,通过大量繁杂的基层工作事务,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让他们更好地判断是非、驾驭大局,增进处理各类矛盾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倾斜,生活中关心,政治上关注,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给他们留足上升通道和升职空间,都是应有的题中之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基层工作,大有作为。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创新创业,如何让青年人在基层进得去、沉得下、留得住、干得欢,需要更多地具备青年视角,为之创造更多更好干事业的平台与条件。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