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热点聚焦> 社会民生
“裸条”事件,舆论越跑越偏了

    10G“裸条”照片和视频资料的流出持续引爆舆论,有媒体梳理后发现,压缩文件内容涉及161位女性,年龄段集中于17岁到23岁之间。此外,从流出的QQ聊天截图来看,放贷者鼓励“裸贷”女性自渎来获取贷款,以及以“肉偿”方式来还清欠款。

    媒体的统计显示,161名涉事女性中,共计28人学校信息被泄露,其中10所为高职或专科院校,剩余多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师范学校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了“重灾区”。而从地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借款人籍贯为三四线城市,且居住地在农村的较多,籍贯地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人数不超过总数的5%。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份统计传递出的信息都很明确,即这些“裸条”借款者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条件都很普通。公众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么多女大学生因为几千块钱借款,而甘愿身陷“裸条”风波,这或许就是原因之一。

    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媒体的初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因为有了较为具体的指向,不少人下意识地进行了身份归类,进而引发了地域歧视和院校偏见的争议。新闻背后的跟帖中,就有很多来自四川以及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表达了不满情绪,认为该统计暗示性太强,有失公允。

    这恐怕是当下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一些负面事件中,如果当事人的籍贯等信息被舆论强化、放大,很多同属一地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被冒犯”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敏感。严格来说,这份统计并不科学,比如161名涉事女性中只有28人的学校信息被泄露,取样的样本明显偏少。再比如,借款者多来自三四线城市,且居住地在农村的较多,是不是就能与经济条件画上等号?也未必。

    事实上,比借款者的籍贯和所属院校更值得探讨的是,“裸条”借贷究竟是陷阱还是合谋?根源是一些女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而一时冲动,还是在网络借贷的掩护下,某些社会力量已经进入高校,形成了情色交易的利益链?据报道,资料中放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QQ对话,双方都有很明显的性隐喻,且有6段视频被标注为“肉偿”。这些细节表明,涉事女大学生对“裸条”的风险有足够的认知,且配合度较高。这种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指向的不仅是高校管理、平台监管,公安机关也有必要及时介入。

    女大学生、裸条……本身就很具有话题性。加上自渎、肉偿等情节,更为这一事件增添了一丝香艳色彩。舆论关注这些热点,可以理解,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于一起公共事件,舆论的大体方向不能跑偏,从而弱化了更有价值的议题。而在此事件中,更有价值的议题显然不是籍贯和院校的统计,而是对于“裸条”事件的本质探究和防范治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吴龙贵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