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杭媒评集
善用“传统村落”的后发优势

日前,第四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1602个村落在住建部网站公示,其中浙江225个,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冠。而此前,浙江已有176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堪称“传统村落”大省。

浏览《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可以归纳出如下一个特点:山区多、平原少;西部多,东部少。道理也很简单,越是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传统村落”消失的速度也就越快。那么,经济发达的浙江为什么也是“传统村落”大省呢?其一,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无数处于大山深处的村落尚未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其二,则是近年来浙江致力于生态浙江、文化浙江建设,有力阻止了大量“传统村落”走向消亡。

曾经有一个说法:中国古村落在以每天300个的速度走向消亡。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这一势头近年来已被有效遏止。但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村落的消失是时代快速变革、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代价,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勒住了传统村落走向消亡的缰绳,同时也阻断了它们的发展之路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代经济理论有“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之说,传统村落在经济发展上往往是落后于人的,但也正因此得以避开先发者走过的弯路与落入过的陷阱,没有为了跑得快而扔掉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突然警悟:只有传统的才是现代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生态的才是品质的。传统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恰恰成就了传统村落的“后发优势”。

保护传统村落,绝对不是要它们成为一块块冰冷的化石。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见证,但文明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现代文明完全可以与传统村落融为一体,保护传统村落与推动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提升传统村落生活品质之间,完全可以相向而行。

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想走进现实,同时善用传统村落的“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上实现后来居上,这在浙江以及杭州并不乏成功样板,比如桐庐的荻浦村、环溪村,淳安的下姜村,建德的新叶村,等等。牛栏与咖啡,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在一处处传统村落中水乳交融。

浙江不遗余力保护传统村落的一个最新见证,是11月9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就浙旅集团设立国内首只古村落保护利用基金作出重要批示:“这件事办得很好,希望省旅游集团充分发挥基金作用,切实保护和开发古村落,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村落,终归要落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这个层面上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