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自己的西湖
2016-10-13 16:20    杭州网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是我们在“喜迎G20 诗话西湖——西湖诗歌散文征集大赛”中的开场白,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自6月9日正式启动以来,我们已收到近8000篇应征诗文,断桥、苏堤、白堤、雷峰塔等在每个人的心里,原来都有不同的形象和诠释。

    作为工作人员之一,我或许比别的人更多的感受到投稿的踊跃和热度,因为除了邮箱里不断增加的稿件,我还时时会接到热线电话,最多时一天接了近百,几乎成了热线员,而最大的感受是,真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人,把稿子邮发过来了,虽然有自动回复,但又不放心,就要打一个电话来验证一下;有的人,大概是因为这么一个机会让他很激动,一定要打个电话来分享一下……

    我记录几个比较有趣的来电和大家共享一下:

    听声音是一个老人,后来一问,果然也是。他说,这个活动太好了,他太激动了,他为西湖写了20多年的诗了,有整整两个箱子的手稿,他要送过来。我哭笑不得,只能耐心告诉他我们只接受每个人两件作品,而且一般只接受电子邮件,可以请家里人帮他发一下。老人一下子很失落,他喃喃自语,那我两箱子的手稿怎么办啊!

    电话里的声音中气十足,他说,我汇报一下,我是一个正师级退休的军人,为了G20,我给西湖写了一首歌,前些时在部队里表演了,战士们都很喜欢!同志,你什么时候再啊,我过来给你唱一下!我也只能婉言谢绝。

    ……

    这样的电话在让人感慨之外,也会想,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生活之外的那些东西,这些真的让人很好奇。

    文字,如果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像是女人(允许我站在男性的角度上说观点),同样都是碳水化合物的组成,但有点美丽,有的丑陋,有的魅力四射,有的俗不可耐,而文字也是一样,在这些应征的稿件中,有字字珠玑的,也有不忍卒读的,水平的高下,或许正如一位评委私下和我说的,大众文化大概也就这个样了。看稿子,都快把人看疯了,这个是真实的感受,出于对众多投稿者负责任的态度,阅读每一篇来稿或许是评委能够做到的公正。

    但来稿质量的参差不齐却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比赛规则,6月底和7月底时,初评委们均评出月度30首(篇)好诗、好散文。6月的30件优秀作品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平台上展示后,通过10天的网络投票,评选出当月的“最具情怀奖”、“最具人气奖”、“最易传播奖”各一名。

    说到这个投票环节,又是很有戏剧性的,几个读者来电话说,有些选手的票数不正常,因为他们一直关注着。

    而一个作者的来电是最有意思的,她说,她没获奖,她的心终于放下了,一个心愿完成了。

    我告诉她,获奖与否其实有很多因素,但你写出了自己的西湖,这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杭州网    作者:李郁葱    编辑:李媛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