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焦点图
“小别离”需要怎样的“后援”?

    “在国外,我们缺少亲情,缺少朋友,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孤立无援。”赴加留学生王俊洋还透露,“即便出了国,自己的朋友也都是中国人,很难融入当地人的朋友圈。” 随着电视剧《小别离》的热播,小留学生群体连同低龄留学现象再度成为公共话题。(9月7日《光明日报》)

    笔者曾经是一个小留学生的家长,孩子虽然已经在国外学成就业,但眼下小留学生的辛酸及家长们的思虑,我仍然能感同身受,并愿意把自己当初的体验与做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孩子要愿意留学。当初孩子去外国读书并非畜谋以久,因偶然碰到国外高中招生,已经考取了重点高中的孩子起初并不愿意那小出国。为此我拜访了同城几乎能够找得到的类似小留学生家长,了解招考和在国外学习情况,看孩子能否适应,最后和孩子一块讨论决定下来。当然,全额奖学金是当时作出决定很重要的诱因。第二,选择好“小环境”。从外国学校来招生,到出国学习的监护管理,我们幸运碰到的是一个带了多届中国孩子的资深老师,往届的学生当他“爸爸”一样信赖,这无疑是包括我们在内的那批家长最好的寄托;第三,与孩子保持热线联系。开始半年至一年,家长与孩子保持每周二至三次电话联系,这既满足孩子对亲情的依赖,也是家长鞭长必及的唯一手段。我与其它家长不同的是,每次电话前,在小本子上列出了若干通话要点。通话时也作记录,为下次交流列要点作准备。第四,鼓励融入当地生活。和监护老师对孩子远嘱近引,从知识层面主要解决语言问题,为听课与交往创造基本条件;从生活层面,鼓励和支持孩子在体育和公益活动方面拓展,突破了中国留学生小圈子,扩大了朋友圈,提升了在外学习与生活的自信。这就是当时我们所能做的后援。

    送孩子到国外留学,最忌家长出于“东边不亮西边亮”的侥幸,这样的概率很小,经不起赌博;孩子适不适应“小别离”,最好由负责任的外国学校或中介机构作出客观的测验和判断,家长切忌一厢情愿;要调整对孩子学业的习惯性期待。因为孩子一人在外,他无法做到学习成绩就是惟一,独立生活的心理与能力素质也许更重要。

    因为关注过不少留学生案例,一直有三个方面的担心:一是接受了外国文化与理念,对自我身份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会不会产生障碍:二是孩子独立成熟了,与父母和家人感情会不会出现疏离;三是长期在国外,今后回国会不会出现水土不适。由于在孩子 “小别离”时,我们做“后援”很用心且扎实,前两个问题至今无大虞。第三个担心没有得到检验,所以不敢很乐观。

    给小留学生做后援,对于自费留学,经济实力固然很重要,但由不得金钱任性,远方的父母更无法全盘包办,而精神导航与亲情交流却可以大有作为。特别是诸多近忧排解与远虑绸缪,比孩子在身边更需要家长肯下功夫,花费心血。一句话,没有强大的“后援”,就不会有小留学生的成功。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