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网评论> 焦点图
快递包裹广告难在风险管控

    我国是全球第一快递大国,2015年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巨大的快递包裹投放量让“包裹上贴广告”的生意悄然兴起,不少人反映收到过类似包裹,上面的广告涉及旅行社、网店、培训机构等。记者发现,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商业行为。

    理论上,任何能够实现广告主和目标受众之间信息传递的渠道工具,都可被视为广告媒介。就此而言,快递包裹也是刊印广告的合适载体。作为一种衍生性的附加服务,“包裹广告”的兴起,能给快递公司创造额外价值。然而,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这一广告形式也面临诸多质疑和争议。

    “包裹广告”的特殊性在于,其所依托的并不是传统的信息媒体,而是一种功能性、实用性的包装容具。得益于电商平台的强势崛起、网络购物的迅速扩张,快递包裹投放量获得了爆炸式增长,快递包裹越来越紧密地嵌入日常生活,其与生俱来的媒介价值也愈加凸显。从媒介效果测评来看,包裹广告在覆盖域、到达率、接触率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优势。

    倘若仅仅从商业角度考量,快递包裹广告不失为一桩好生意。但是,公众却未必能够接受。普通民众通常只是将快递包裹默认为运输载具,基于这种心理预期,“收件者”一旦发现包裹上刊印广告,很可能会产生反感。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红红火火的包裹广告生意中,公众付出了自身珍贵的注意力,却并未获得与之匹配的现实利益。

    在传统的广告模式中,媒介平台以提供免费的优质内容为补偿,说服和吸引公众关注广告。新兴的快递包裹广告,又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利益平衡机制呢?可以预见,将“收件者”转化为广告对象的过程,注定会经历一番博弈。当快递公司变为事实上的广告经营者,其对自己的身份义务和业务规范,也要重新梳理一番才是。

    如今,作为快递行业的拓展业务,“包裹广告”正处在监管和法规的空白地带,既没有获得广告经营许可,也不具备完整的内容审核和风险管控机制。长此以往,很可能引发诸多负面后果。因而,无论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抑或为了确保广告行业的竞争公平和运营秩序,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快递包裹广告,尽早拿出明确的管理标准来。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然玉    编辑:李媛    
联系我们
  • 责任编辑:李嫒
  • 联系电话:0571 - 85053959
  • 新闻热线: 0571 - 85052222
  • 爆料QQ:20090057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